董伟娟坚持分享2352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94(2024.2.14星期三)
一个孩子叫小宝,从小器官就比较敏感,所以,一到冬天就要使用一种特殊的颈圈来保护自己的脖颈,帮助脖颈保暖。但他经常弄丢,家人就花很多的时间对他晓以大义,希望他可以学会珍惜物品,但是,小宝又丢了项圈。然后家人就问小宝,小宝说:“我在也不要跟大人讲话了,反正大人都不相信,而且都不想听。”(其实,孩子能说这些话是好的呢,这是他还小,他到青春期之后就跟你说这些话了,但他内心里依然这么认为的。有时候咨询室中老师问这些孩子: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爸妈有什么改变吗?孩子却说不希望,反正他们也改变不了,在外边说的怪好,回到家里完全跟以前一样。反正说了他们也不信,还不如不跟他们说。我们觉的我们改变很多了,我们很委屈。孩子觉得我们没有真正地改变,因为他们不看我们一时“做的”怎么样,装的怎么样,他是看你偶尔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再出现状况之后偶尔流露出来的情绪是怎么样的,露马脚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你但凡露点马脚呈现出来以前的特点,他就会觉得“看吧,我就知道你是这样的人,你装的那么久,不还是老样子吗?所以,还一会不停滴去试探你,越是你觉得你改变很多了,他越是看你偶尔没变的部分。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因为跟我们学的,我们不也经常看到他有一些没做好的时候去说他吗?他做的很多好的时候我们不也一笔带过吗?)
所以,小宝就不愿意说话,就陷入了僵局。然后,咨询师就决定先招呼大家吃饭,因为食物具有一定的疗愈功能,同时也给这对父子缓冲的时间。(所以,我们也要学着用食物疗愈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请孩子吃顿好吃的,他心情就好多了,心情好多了,关系变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再顺势发表一些我们的观点,前提是整得孩子的同意,表达归表达,不要带有强迫性质和非要怎么样的心。你越是给他更多的尊重和选择权,他越是更容易做到,不要先斩后奏式商量)
当然,运动也可以消除压力,调节情绪。但不是说让孩子必须运动,如果孩子就是带不出去运动,也别硬要带他去运动,我们可以提议过自己多运动影响孩子。但如果孩子没被影响到,你也不要觉得“我已经运动了,你还不动!”你只管坚持自己运动,多数情况下很久以后他也会慢慢地跟着你去做。做好自己就行了,如果你硬要要求他,反而因运动而争吵,产生新的内耗,会破坏亲子关系,起到反作用了。运动确实会起到消除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但你不要试图讲道理让他去做。
这时,牵着爸爸小宝的手,温和地问他:“你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小宝说:“我不想说,反正你们大人也不会听!”
妈妈就抱着小宝,先给他一点时间宣泄情绪,并且温和说:“没关系,如果你不想告诉妈妈也没关系,你想哭也没关系,但是只要你愿意说,妈妈都想听。”而不是凶他逼他:“赶快说,你不说我不管了啊!”你越催促他越反着来,你越允许,让他自己掌控,你保持淡定状态,他反而更好。如果你有灾难化思维就坏了。过度担心是诅咒!
小宝哭了好一会才慢慢开口讲:看见爸爸来接他,就高兴极了,结果爸爸一见他就问:“功课写完了没有?”接着问他:“圈圈呢?在哪里,怎么没戴着?”小宝说,一到门口,爸爸就像X光一样扫描我,立刻发现我没戴项圈,要求我戴上。”小宝怕爸爸骂他,果然,爸爸发现他怪怪的,马上就暴怒,说他在撒谎。(这就是预设后的暴怒)然后给他讲很多道理。结果本来很小的事情,关系变差了,孩子的情绪变差了,就耽误更多的事情。根源在哪呢?我们在悄无声息地被挑错思维影响了。所以,当我们太执拗太执着时,要觉察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