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游红石林的时候,收到了两条工作通知,心情瞬间低沉,感受到了假期不爱我的蛛丝。回去路上,我跟阿拉磊盘算,再不出门,就要原地上班了。说走就走,三门峡走起!
为什么是三门峡?一是没去过,稀罕!二是4个小时车程 ,距离合适!三是心心念了一年的地坑院,趁着河南春晚的东风,又被刮起来!
当我们把决定告诉球球,他嗷嗷叫的说:我不去,我要在姥姥家玩。我才在姥姥家待两天,还没待够。
我惊呆!啥?不去?
我惊喜!好!太好了!我和阿拉磊可以特种兵速度了!
我们把三个孩子送回姥姥家,就出发了。阿拉磊一路呼呼,4个小时的车程,秒杀。晚上7点,我们到了地坑院附近,车堵的一望无际,我们勇敢的决定将车停在2公里以外,步行前往。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说的就是地坑院的奇妙之处。
地坑院以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最聚集最有名。地坑院是人与自然抗争的产物。当地地形复杂,坡坡岭岭,沟沟壑壑。人们依据地形建造出窑洞或地坑院等。地坑院省工省材,抗压抗震,防风防尘;冬暖夏凉,冬季室温10度左右,夏季20度左右。是陕州人智慧的结晶。
在去地坑院之前,我心中有几个疑问:1.下雨时地坑院的水如何排出?2.地坑院的地上区域发挥什么作用?
在游览的过程中,这两个疑问都得到了解答。
1.下雨时,地坑院的水如何排出?
地坑院的院子会向下挖30公分左右的下沉空间,并向下凿一个蓄水池。下雨时,雨水流入蓄水池储存,用后以后的洗漱、浇花浇树、饮用等生活用水。同时,院内还会挖一口井,当做饮用水的来源。
同时,为了排水问题,地坑院与平地交界处会建1米高的挡墙,防止雨水灌入,也防止人畜掉入。
当地人民真有智慧!
2.地坑院的地上区域发挥什么作用?
地坑院的地上区域在收获季节作为晾晒粮食的地方,并且在粮窖窖顶挖一个小洞,粮食晾晒好了直接从小洞灌进去。
当地人民真机智!
这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坑院为什么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了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提高。地坑院出现了一些与现代生活难以对接的弊端:
1.墙体厚,手机、电视、电脑信号弱。
2.地坑院地处地下,汽车不能直接开进。
3.进行现代化装修困难,难以满足人审美的需求。
4.难以维修或者成本高。
……
不过在我们游陕州的过程中,看到有些人家目前仍居住在地坑院,祖祖辈辈的居住方式已经印刻在他们的基因中。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地坑院将聚集在一起的地坑院全部打通,按照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等进行布展,一个院一种内容,一个院一种风格。通过展品陈列的方式向游客还原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计量工具窑洞里,我看到了大大小小各种称,第一次知道在老称计量中,16两为一斤,半斤为8两,因此有半斤八两的说法。以前我一直以为半斤和八两差的不多才这么说,原来在老称中,半斤就是八两。
真有趣!
夜游地坑院,拓宽了旅游新体验;高效的利用了晚上的时间;还看了灯展、打铁花、烟花秀等活动;顺便还吃了没听过的驴蹄面。
感觉真不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