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读过一遍这本书,当时总结了一个词来形容——澎湃。最近有大把时间读书,就又拿起来回顾了几篇,心里的激动还在。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可能我理解的不是很深刻,所以我分享的也只是自己对文章肤浅的认识。
首先是文字上的冲击,最直接的感官是怎么有人能把文字运用的这么美妙啊,同样的方块字,在余秋雨笔下就变成了寓意深远的文章,读起来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感觉;其次是内心的震撼,很多东西看完了我开始站在一个高的视角思考问题,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渺小的个体,而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份子,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点,甚至不自觉的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后来也看了些别人的评价,其中有一段来自豆瓣艾小柯的书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不耐烦:这究竟是何许人也,敢这样张狂的把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来龙去脉都笼络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下一一解说!可在厌烦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他的精确。
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一种“技”,可修炼,可学习,可提高,还可炫耀,可虚张声势;文字背后的真实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更是《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
也许我还理解不到那些深层次的涵义,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趟苦旅,很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