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未来,往哪里去?

未来,往哪里去?

作者: 承霖IP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9:53 被阅读0次

    未来,往哪里去?(思路整理,持续更新中.....)

    纯粹理工科背景,多年的研发背景,偏偏没有在一线继续做研发,而是去做了科技服务工作:研发平台建设与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偶然的机会,又开始探索在更大的范围内做科技服务工作,之前是面对自己所在单位的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服务,现在是面对各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创新支持服务工作。

    一年的科技服务实践,目前有点迷茫:未来的职业规划,该往哪里走?

    路在哪里?


    心里有一个声音:去国外,尤其是美国。为什么是技术转移,为什么是美国呢?


    1. 科技创新才是创新的主流

    这是一个创新大爆发的时代,全民都投入创新创业的浪潮。不过,我们大多数人符合创新有点小误解,以为只有那些独出心裁的东西才叫创新,比如说国内的共享单车,实际上它只是源于一个共享的念头,这种创新叫做模式创新,但这并不是创新领域里的主流,大多数创新其实是科技领域的创新,但科技创新很可能没有模式创新那么令人兴奋。从各种报道和最近的科技经济发展评论中,可以得到明确的结论:

    这是一个科技浪潮涌动的时代,未来的成长性好的企业,一定都是那些科技型的企业。


    2. 美国有比较成熟的科技创新机制

    美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迅猛,大量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工厂,然后开始服务社会大众,这些工作能够相对顺利的推进,核心的一点在于,美国有一个成熟的创新系统,有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的机制。在这样的时代,我相信中国的发展必然要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的机制,必然需要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独具慧眼,能够发现高校里的好的科技,并有能力对接、整合各方资源。

    3. 真正好的技术都在高校

    现在,比较成功的科技公司,都是有经验的创业者,从最好的高校里面拿到了最牛教授的先进专利,然后借助他们在业界有影响力,资源和人脉,获得风险投资去创业然后经过8到10年,他成功地把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产品,上市后获得了欢迎。

    有这样一种说法,某个领域的师资水平高,也就意味着它未来在这个领域,可能出现的创新创业机会的概率就高。

    “某个领域的师资水平高”,是一项前瞻性的指标,这个是能预判到未来的发展趋势的。

    而我自己一直在高校里,比较了解高校和教授的情况,对于未来,如何把握身边创新创业的机会?


    4. 高校的成果,急需独具慧眼的转移者

    真正好的技术都在高校,但是高校里面的教授们,当他们去搞科研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科研成果要如何被用到商业实践当中的。现在的教授也不是清高到只愿意接受政府的资助,而不愿意接受商业界的资助和支持。但是,教授的研究兴趣是自己决定的,他们一般不愿意被商业界插手,更不愿意因为“商业现实”影响“学术影响力”。

    典型的科研工作的思维:科研的第一目的是:在学术上有没有价值,而不是商业回报。

    我们一直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而科技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是纯科研,“技”是技术开发。我们一直混一叫,感觉差异不大,实际上是两码事儿。

    前者是,高校的教授们在实验室里面做的研究。后者是产业界的动作,目标就是用各种手段做出产品。

    前者一般只是负责到研究出成果,写完论文就完了,至于说把科研成果如何运用到业界,甚至到底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的痛点,这些都不是教授们关心的事,这一般是后者关心的事。

    显然,需要将前后两者的工作有效对接起来,才能社会经济价值最大化。

    能有效对接两个不同阶段工作个和成果的人,就是从事技术转移的一批人、技术转移经验的一批专业人才,这是科技到产品的核心。

    因此,也有了这样的说法,科技创新中真正价值巨大的,其实不是科学家,而是企业家(科技创业型),因为企业家必须独具慧眼,必须知道哪些科研成果能够被转化,同时他们也要对产业、对市场有非常深刻的判断,要知道这个技术能不能被应用到市场当中去,对社会形成新的推动,甚至他们还需要有广泛的联络和资源,这样才能把很多先进技术合成起来,形成产品。

    目前,美国科技创新的主力是小公司,这些小公司常常采用的是 “双长制”——也就是有一个非常棒的、有充分业界经验的 CEO,和一个有科技突破的教授相结合,而在这个“双长”里面,CEO是主导。 大多数美国的科技创业公司,其实都是用的这种模式。

    美国的技术经理人办公室,他们就负责把高校里面教授的科研成果全部收集在一起,公布到自己的网站上,然后对企业家、创业者群体作推广,使更多的企业家、创业者能够看到教授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技术经理人办公室,教授就不得不为要为自己的科技去站台,这样效率要低的多。

    5.未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势不可挡

    据报道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大概达到了美国的42%,而在2012年,中国的科技水平只是美国的15%。在《经济学人》中有一篇《中国科技比拼美国科技》,文中作者很幽默的用了一句话来形容美国对中的科技的印象在逐步发生变化,这句话是这样的:“从前美国那些科技公司的老板,想要看看世界前沿的科技,只要推开门就行了,现在他们还得飞去中国一趟才算看全了”。可见,在未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国际上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6. 修炼自己的独特的长板

    我们经常讲的积木式创新:一堆长板的结合,背后能把这些长板搓合起来,把这个拼图拼成的这个人,往往是风险投资人。目前,风险投资人的价值已经从给钱变成了给资源,他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完成拼图工作的。也正是这种模式,让创新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个体,一个核心点就是,自己要能明白创新生态的整体布局,要能够找到各方面专业的人来跟我们协作,当然同时要保证自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最强的,自己是一块长板,和别的长板合作,能够巧妙地拼成一个桶,这个是实现快速增长的关键。


    7. 构建高质量的商业网络

    前面参加了国际技术经理人的培训,记得老师强调非常多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名技术转移经理人,必须积极构建或拓展自己的商业网络。

    原因很简单: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了你能和什么人接触。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善于带动科技型企业创业的创业者,或则是用先进技术来创业的创业者,往往是同属于一个社交圈子的,他们经常会有信息的互通和交换,这个机制对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有效。此外,科技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成功的技术转移这,要构建起自己的协作生态来。

    8.技术经理人和技术经理人协会

    国技术经理人协会 AUTM 的年会,AUTM 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技术转移机构之一,那里面有大量的华人,这些华人也在不断地社交,不断地探讨如何能够支持中国技术的兴起,支持中国的科技创新,使得我们的科技水平更高。

    华人技术经理人协会第一任会长是波士顿学院的文立民博士,另外还有三位副会长,其中,一位副会长就是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做技术转让的张勇老师。文立民老师是华人技术经理人协会的会长,也是波士顿学院负责技术转让的总监,也就是这个学校里面技术转让的一把手。另外,罗格斯大学的张勇老师,也是非常专业的技术经理人。

    查了文老师的背景,好像是我的校友!期望有机会认识两位高人。


    9. 最后,去哪里?

    据说,推动美国的《拜杜法案》,让美国的科技可以从高校转让出来、实现产品化,商业化的推动者是就是美国技术经理人协会。对于美国技术经理人协会,非常的向往能够见到其中从事技术转移牛人。

    听王煜全老师,多次提到的美国的技术转移,提高波士顿、第二硅谷——匹兹堡,提高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闻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及以生物医药闻名的匹兹堡大学科技转化中心。

    非常向往!

    提点希望:

    1.不能只是看看,想想,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要去实践,一定要有所改变;

    2.如果一个项目选择错了,就要懂得停掉它;

    3.永远要寻找业内最优秀的人才一起做事儿;

    4.不能作井底之蛙,想象力被眼前的事情所限制,而是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按照符合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去做事。

    位置决定见识,见识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未来

    后记:

    2·28写了这篇文章,3.2号就联系到在波士顿大学做知识产权的朋友……

    这就是,常说的:

    你去寻找,

    于是,就发现了,

    你去推门,

    于是,门就开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往哪里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ii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