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陆陆续续把这本书读完了,初听这本书是“得到App”里,介绍在万维钢课程里面有讲解这本书里的观点。去年才出了中文版,没想到就在奥克兰图书馆里搜到了它,排了将近两个月的队后,终于借到了这本书。俗语“非借不能读”,若不是周三就要还了,真不知道会不会把它读完。
书名虽为“未来”,但文中只有非常少的篇章介绍未来,用了大量篇幅梳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这里我来梳理一下:
-
死亡是技术问题
在研究人体的道路上,科学越走越远。对抗死亡,就是对抗疾病和衰老,疾病慢慢都会被攻破,人体衰老的秘密也会被揭开,因此有一天人类会掌握对抗这些导致死亡的秘诀。 -
知识的矛盾
知识如果没有改变未来的行为,就没有用处;而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我们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也就越快过时。 -
研究历史是为了解放过去,给未来多一个选项
文中讲到一个例子,关于西方家庭喜欢在前院设计保留一块草坪的历史。这种在私人住宅前设置草坪的想法,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英法两国贵族的城堡——通过浪费时间修整草坪来彰显家族强盛。慢慢草坪变成一种权力的象征,并在几百年来当做传统传承了下来。了解了草坪的历史,在你选择设计自己的房屋时,可能就会重新考虑要不要保留草坪了。 -
为什么人类比其他动物要特殊
一说只有人类有情感,但实验证明动物也有;又说只有人类有意识,但从科学角度仍未找出人类“意识”的特征,以及动物无“意识” 的证据。也许动物也有意识,只是我们无法理解或观测而已。 -
生物都是算法
动物就是由DNA表示的各种算法的集合,算法可以看做是一系列固定步骤的集合,比如狮子觅食,狼群合作等等。 -
互为主体的现实
文中把现实分为三类,其他两类分别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所谓“互为主体的现实”,即不以个人的感受为主,而是依靠许多人的沟通而存在。比如金钱,比如政府。 -
文字的力量
按理说文字的发明是用来记录历史,但渐渐的文字开始影响历史。举几个例子就理解了:《圣经》《论语》《毛选》 -
宗教影响现实三个步骤
一,伦理判断,例如“人命神圣”;二,事实声明,例如“人命适于受孕一刻”;三,得出指示,例如“不能堕胎”。对于伦理判断,科学无法证明或证伪;但对于事实声明,科学就可以插嘴了。例如“受精一周后,胎儿是否已有神经系统,是否已有痛觉”。 -
现代化的代价就是放弃意义
文中称之为“现代化契约”。现代化前的人放弃力量,并相信自己声明有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宗教信仰,可以是家国情怀,也可以是天地仁心。现代化人获得力量,利用新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又反过来推动科技,先进的技术让人类统治世界。同时现代人不再相信宇宙中有伟大的计划,人们更加追求自我的感受,上帝、国王、仁义都不重要,我们只是无尽宇宙中一个小行星上的微小存在。一切变得毫无意义。 -
对自由意志的质疑
有时我们觉得做一件事情的驱动是“我想”,但实际上大部分是因为“欲望”,而产生什么样的欲望,又似乎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 -
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
人体内存在两种自我: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当下感官的体验;“叙事自我”则是在记忆中将我们经历过的事情编织成一篇故事。“叙事自我”在对体验做判断时,会采用一种称为“峰终定律”(peak-end rule)的规律,取高峰和最终点的平均值作为体验的价值。 -
两种自我的矛盾
“叙事自我”会帮助我们制定新一年的减肥计划,但体验自我对一顿大餐的渴望会无情地毁了我们的计划。 -
“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综合症
有点类似沉没成本,人们为了让小部分代价有意义而付出更多代价。这个词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派兵攻打奥匈帝国,面对对方强大的防线,意大利发动了11次无功的战役。第一次损失1.5万,第二次损失4万,直到第十一场战役,奥地利人反击,直接杀到了威尼斯,意大利累计损失70万人。尽管如此,人们仍安于自己的选择,认为他们的付出充满使命。究其原因——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 -
数据宗教
数据比你更懂你。因为体验自我的存在和叙事自我判断的缺陷,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容易收到非理性的选择,但如果交给一个一只在勤勤恳恳收集你日常数据的助手,将更有可能给出一个“适合你的选项“。由于这样的选择最终让你满意,你便愈加信赖数据,一切决定都可以交由数据。
整体来看,这本书还算值得一读。虽然大部分观点在我看来都经不起推敲,但文中作者穿插着的大量事例和历史故事倒是很有意思,比如讲草坪历史的那段。但也正因为此,让很多逻辑因为大篇幅的事例而变的模糊。有机会的话会尝试读作者的另一本书《人类简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