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把要速冻的产品做了,晚上就少一道工序,早点下班。”
“你怎么把这个原料也做成那个产品了,我们储备就不够了!”
“先把速冻的任务完成,多做点,晚上就不需要弄三个了,少一道工不好吗?!”
两个人都沉默了,也不知道听谁的,最后还是按第一个人的想法做了。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强迫,甚至是讨厌。
你我都需要有个“我说了算”的空间,特别是职场老鸟。
就算被强迫,也知道这样是有好处的,那样是有利的,但就是讨厌。
其实,除了需要空间,我们还害怕被拒绝。
当别人不领情的时候,我们感到的是受伤和委屈。
“听我的,这样效率比较高;”
“说了多少遍了,先断袋再制备不容易错;”
知道一袋一袋打标签不会混淆,但就是有自己的想法,总以为没事。
这样的事情经常在工作间里发生,让我们非常苦恼又习以为常。
大多数人都有纠正别人的倾向,尤其是老鸟对待新人的情况下。
没有人愿意被说服。
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只会让双方的分歧倍增。
特别是当彼此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逻辑和事实已经不再重要,情绪最终占了上风。
虽然同事之间最后都不愿意撕破脸皮,让这场“纠正”升级成道德和人格的攻击上。一场争论下来,还是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却带来了痛苦和敌对。这样双方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进而导致了同事之间关系的疏离。
为什么人都会有纠正彼此的倾向呢?
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不同的人总会注意那些他们愿意注意的事情。
这个和每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文化背景等有关。
曾经有个实验,有一组喜欢棒球比赛的美国人,有一组喜欢斗牛的墨西哥人。给他们快速交叉看两组图片,分别是棒球比赛和斗牛的图片。结果84%的美国人只看到了打棒球比赛的图片,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图片。
这就是“选择性注意”。
这让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行为和认知模式,既可以自动发生某些动作,适应环境省时省力,又会使认知局限。
而人们往往都趋利避害。只会注意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选择性忽略那些缺陷和漏洞,进而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自己是对的。
却奇怪,注意的缺陷和漏洞是别人的,紧抓着不放,并试图纠正。
这样两厢对比,人们强调是对的那些事实,其实只是事实的一部分。
要是站在对方立场,很可能发现这些所谓对方坚持的需要纠正的事实,其实也没有错。
这就是俗话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结果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又竭力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怎么办呢?比气势、比嗓门、比体力?
人都不喜欢被外力改变和强迫,因为大家都是借表面的事例,来捍卫自己内部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保护伞,有了保护,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感。
那么强迫一个人按你的方式来行事就好比,邀请一条鱼来陆地做客一样,即便是陆地光景精彩无限,鱼也无福消受。
他们只会逃,守住自己仅有的那一点领地。
放手,让他们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尊重,并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肯定,而是接受现实。
我们尊重别人,让他们有安全感,不用筑起心墙来阻挡外面的一切。
我们不需要改变别人。只要,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活自然会明朗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