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条石的来历很有趣
苏州园林是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园主人为满足对于历代名家墨宝的珍藏意趣,也将书画挂于廊壁。江南温润多雨,通透的迴廊易受风吹雨打,书画纸本多不耐。于是,一种可以镌刻书法的小石板便应运而生,嵌于墙壁,既美观又耐用,称作“书条石”。
明清期间,苏州一地涌现出一百多名刻石高手,使苏州成为明清两代镌刻碑帖的中心。
2.书条石的价值很珍贵
苏州园林中的书条石所书内容一般为园主收藏的历代名人法帖的拓本、园记、名人卷册、名诗名句、书札真迹,以及当时游园名流唱和的诗词。园主人请名家书写后,又叫巧匠摹刻,可谓书刻“双绝”。从晋代二王,至唐、宋、元、明诸家流派作品,从篆、隶、楷,到行、草,竞相纷呈。书条石不仅具有书法价值,也是研究园史变革和园林文化的重要史料。
3.留园法帖很有名
留园法帖,存世至今,计有397方。其中:
留园廊壁有377方,另有4方因破损残缺,存于库房。
据考证,已知在孔庙“碑刻博物馆”廊内尚有6方明人法帖。此外,市图书馆有10块民国时期的留园法帖拓片中,但如今留园内已找不到其原有刻石。
然从留园目前已知的书条石中校对,二王法帖连同释文缺11石,而所谓“宋名贤十家书二卷”如今也是不全,可想而知,留园法帖原先数量还要更多。
二王法帖,仁聚堂法帖稽古存真,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是留园法帖的精华。
4.留园二王法帖
其祖本为宋代“二王帖”。明嘉靖,吴兴汤世贤曾用木版翻刻。木刻帖为枣木材质,摹刻难以传神,被讥为有“枣木气”,而明中期枣木被石质细腻的青石所替代,使书条石的拓片又比一般书法多了一分金石气。
后吴江松陵刻帖高手董汉策在此基础上,与三个儿子一起,花费25年,将其改刻成石刻本。
“二王法帖”嘉庆年间为留园主人刘恕所得,经他整理增补,合计151帖。又经200多年沧桑,今存59石,135帖,比刘恕时少了16帖。
5.仁聚堂法帖
为留园法帖中的精华部分,计有66方书条石,出自刻手名匠穆大展手笔。其因其雕技出众,破格被编入仕籍,钦赐八品,成为我国刻工史上的代表人物。
“仁聚堂法帖”中唐明皇的“鹡鸰颂”,为唐明皇看到鹡鸰鸟起飞时,“飞鸣行摇”而触景生情,叙述其寄望兄弟亲情的故事。
鹡鸰颂是最早的皇帝墨迹真本,也是传世的唯一孤本。原迹墨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6.二王法帖为何多为书札
究其原因,二王处于竹简与纸并存的时代。简牍的宽度仅在一公分以内,文字紧缩在细而窄长的范围内,严重束缚书法艺术发展。而廉价纸张的出现,使他们摆脱束缚,字形得以任意舒展,笔法可以淋漓挥洒,行间可以自由变化,给行草书的创新带来了无限生机。
纸张的普及催发书札的兴盛,书札的盛行又推动了书风的转变。书札成为晋人之间情感交流与书法展示的主体,同时也引发晋人以尺牍书法相争胜,形成能书为荣的风气,使书写方式与书者性情得以空前的解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