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小王子》里面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却对仪式感有着奇奇怪怪的理解,认为只有吃喝用的都与众不同才是日子过得与众不同。
像前阵子南京一家日料店发了一段宣传片,片中的老板穿着整齐的制服,以娴熟的手法处理着三文鱼,十足的功架让这段视频刚出来不久就火了。
而似乎是为了配合他的匠心,这家料理店定下了许多规矩,例如没有菜单、不接生客、只能老顾客带新顾客、菜品不设打包……最重要的一条是食材必须在一分钟内食用。
看上去是不是逼格满满?
当大家都以为这是一家对品质有追求的店时,后续发展却让人大跌眼镜。
老板标榜自己的料理是对本味的追求,是“吃本味”,可是却在寿司表面加上篡改食物本味的蛋黄酱,这让广大资深吃货怎么能忍?
于是,大家纷纷开扒。
老板之前的微博翻出来,发现他在包寿司时手上竟然有疮口,而且还带着手表!
要知道对日料厨师来说,手是全身最珍贵的部分,因为直接对食材进行处理,不能容许有哪怕一点点不干净,而且手表是很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带着手表处理食材无疑是对食材的不尊重和对顾客的不负责。
那为什么明明肉眼可见的槽点这么多,还是有人愿意去排队吃一顿呢?
其实,这就是所谓对“仪式感”的追求。
现在很多网红店为了吸引顾客,纷纷想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什么老板脾气暴躁、哪种菜式限量限时、吃之前要这样那样、吃的时候又要怎样,反正好像只要规矩越多,仪式感就越强。
而那些被商家吸引的年轻人,宁愿花上几个小时排队,上菜后又花上大把时间凹造型拍照,最后筋疲力尽的吃完这一顿“充满仪式感”的饭。
这种仪式感确实让今天比其他日子特别,特别的累。
不仅出去吃饭需要仪式感,生活中也不乏为了追求仪式感而本末倒置的事情。
例如近几年大热的ins风,便是仪式感的标配。
大家肯定在朋友圈看到过这样的图片,精致的小木盘里放着几片面包,旁边的马克杯中倒着牛奶,再加上切成花瓣形状的苹果,哦当然少不了格子桌布和装饰用的一个小花瓶,就这样一顿营养好看的早餐就完成了。
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开吃了?
鱼唇!
当然还要360度无死角寻找摆拍绝佳角度,拍完精修一下,加上几句诸如“今天也是充满仪式感的一天”、“日常的小幸福”的文字。
摆盘一小时、拍照一小时,吃饭三分钟。
美美的吃完早餐,接下来就该面对……各种各样的脏盘子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本粗糙女孩一样,能一锅吃的绝对不拿新的碗、能用瓶子喝的绝对不会倒进杯子里,务求吃完饭后洗最少的盘子。
关于这种折腾人的仪式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近某地方开了一家网红书店。
黑色的地砖和镜面的天花板,让整个空间感瞬间提升,而书架的摆放明显也花了心思,营造出前卫的感觉。
对我来说,书店是让人沉淀心灵获取知识的地方,但如果装潢好看当然让人感觉更加愉悦,所以我是很愿意来这里看书的。
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来这里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安安静静看书的,另一种则是吵吵闹闹打卡的。
她们霸占着供人看书的沙发,凹着各种各样的造型,吵吵闹闹的讨论着哪种姿势最适合;更有甚者,会拿着手机一直拍视频,360度无死角,毫不顾忌将看书的顾客都拍进去。
最后拿出一本书,点上一杯咖啡,摆好角度,打卡!
“今天去了书店看书,感觉自己的心灵丰富起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本书只是她们拍照的道具,似乎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下做了一件事情,就能成为最具有仪式感的谈资。
我并不否认生活需要仪式感,诸如上述的行为,充其量是刻意的作秀,到最后你并不能从书中获取到任何东西,只是手机里多了几张精美的照片。
其实,真正的仪式感,是将平凡的生活过得讲究。
如果我哪天下班经过花店,看到花开得正好,我买上一束回家,插好之后心情格外愉悦。
又或者是突然想吃某家老字号的面,虽然有点远,但我还是趁着休息日去了,熟悉的口感和味道让我瞬间觉得这一整天都是充满意义的。
生活中很多仪式感都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它们就是你每天重复生活中偶尔惊艳的小插曲。
之前有一段日子,我每天吃腻了外卖,于是我打算花一个晚上的时间,为第二天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带回公司。
冰箱里堆放着满满的食材,那都是我妈给我买的,她说担心我总是没时间去买菜,于是在疯狂易购上买了很多食材,还说这家保证新鲜,让我记得少吃点外卖。
也许我自己做的饭菜并不如外面的卖相精致,但因为食材确实足够新鲜,比起盐重油重的外卖自然也要健康得多。
其实,真正的仪式感并不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和别人的眼球,而是将属于自己的日子过好。
有时间的时候,不妨像我一样,到疯狂易购买些新鲜食材,给自己做上一顿饭。
毕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