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41期“名”专题活动。
“三妮儿,走,回家了。”
妈妈金花叫正在那里看小朋友玩跳皮筋正出神的小玲。
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带着怒气赶紧跑了过来,小声跟妈妈说:“不是说了嘛,不要再叫我三妮,叫我的大名,陈春玲。”
金花觉得好笑,才把她送到学校几天呀,回头就先向我革命了。
家里条件不是很好,送两个姐姐去上学家里已经很吃力了,爸爸陈源想都没想过让小玲去读书。
九十年代,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村里如果有适龄孩子没有去上学的话,村里的支书要负责做思想工作,保证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陈源家的门,村里支书已经跑了好多趟了,陈源的态度还挺坚决,老婆的态度倒是已经有所松动了。
晚上孩子们都睡了,金花和陈源聊天:“你不让三妮去上学她在家里能干啥?她这么小什么也干不了,而且她天生干活就慢,去了地里也帮不上什么忙。反正现在上学也不要钱,要不让她去上上看?”
陈源半天没吭声,生活的压力让这位中年男子早早地驼了背,脸也是农民的本色,黑黑的,额头上也长着不合年龄的皱纹。他跑出去抽了根烟,回来对老婆说:“随便你吧。”
第二天金花找出姐姐不穿的衣服给小玲修了修,扎了头发,好好捯饬了一下,在下地干活前高高兴兴地带着小玲去学校了。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三个村子交界地方的两个空房子,前面一个作为一年级的教室,后面是一排是二年级和三年级。老师也是三个村上找出来的有学问的,农忙时节还要先去把活干了再过来上课。
小玲第一次去,被老师安排在了最后一排,和一些高高个子的男生站在一起,显得格外的小。妈妈给她准备了笔和本子,她书也没有,回头还要去翻翻姐姐的旧书有没有留下来,这样书本费也不用交了。
就这样才去上学去了没几天,小玲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大名:陈春玲,因为在家排行第三,爸爸妈妈一般都叫她三妮,她也一直以为自己的名字就是三妮。村里也有其他的三妮,为了区分前面都冠上父亲的名字,比如她就是陈源家三妮。
怎么看自己的大名都比三妮好听,她就回家和妈妈说:以后别叫我三妮了,叫我春玲。妈妈开始也没在意,该怎么叫怎么叫,小家伙好像并不是心血来潮,每次叫错了都会来提醒她。而且开始是好声好气的,后面好像还有气性了,她也不得不注意一下了。
想想小家伙的名字还是她自己给起的,当时也是在家里找接生婆接生的,一听又是个闺女,婆婆扭头就走了,看都懒得看一眼。丈夫陈源也闷着没吭声,户口还是要上的呀,报名字的时候,她想了一下,春天生的,就叫春玲吧。
金花作为妈妈,小玲还敢说一下,爸爸那里她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让妈妈去说,妈妈平时忙里忙外的,哪有这功夫呀,一扭头就忘记了。她经常收到小玲的投诉,姐姐她们还故意叫她小名气她。
饭桌上几个人动不动就吵起来了,真的让夫妻俩很头疼,只好都顺着她的意,叫她大名得了。从小到大小家伙还没有这么固执过,平时看她不声不响的,也很少找其他小朋友,都是一个人玩,很少引起大家的注意,没想到她认定一件事情会这么执着。
随着家里人改口,慢慢地大家也知道陈春玲这个名字了,尤其是一起上学的同学,都是叫学名,小玲学习还不错,渐渐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名字越叫越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