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聊聊大观园中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的命名及其背后的玄机。
有朋友可能会问,“怡红院”不是元春赐的名吗?有什么玄机吗?
众所周知,《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写的是贾元春归省大观园。除了游幸见众、看戏筵宴等事外,还命从姐妹及宝玉题咏试才,并亲自把一庭院的题字“红香绿玉”改作了“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这就是宝玉日后的生活居所,也是他和姐妹、丫鬟们朝夕共处的乐土。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元春作此番改动呢?是要彰显她文学才华高乃弟一筹?还是个中另有蹊跷?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形。在小说第十八回《隔珠帘父女勉忠勤,搦湘管姊弟裁题咏》中,元春明确指出,“在大观园诸景中,最爱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怡红院、浣葛山庄次之”,故命宝玉当面专门为这四处再各作五律一首。而在此之前,作者写到元春“乃命传笔砚,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分别如下:‘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蘅芜苑’、‘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
从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潇湘馆”等三处是直接赐名,而“怡红院”却是先改名后再赐名,比其他三处多了一个环节。
我们知道,宝玉当初之所以给后来的“怡红院”取名“红香绿玉”,是因为怡红院里最显眼的植物是“西府海棠”和“数本芭蕉”。现在元春的改动,依然保留了象征海棠和芭蕉的“红”“绿”二字,却剔除了“香、玉”二字。元春这样的改动,究竟用意何在?
答案就在小说的第十九回。在这一回里,曹公的笔下写了一个宝玉和黛玉“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故事。请注意,这回目里就有“香、玉”两字。在这一回,作者写道,宝玉因怕黛玉饭后即睡,睡出病来,便给黛玉讲了一个“小耗子精偷香芋”的典故。原文是这样的:
宝玉只怕他睡出病来,便哄他道:“嗳哟!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黛玉见他说的郑重,且又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宝玉见问,便忍着笑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的小耗前去打听。……只剩了香芋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并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忙笑道:‘变错了,变错了。如何变出小姐来?’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大家看到这里,才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曹公用谐音的方法告诉我们,真正的“香玉”是盐科林老爷家的千金小姐。在小说的第十八回,被元春从“红香绿玉”中除名的“香玉”就是林黛玉。
原来,早在元妃省亲时,早在宝黛的爱情萌芽的阶段,元春就用一种不易为人察觉、又意味深长的方式,硬生生的把林黛玉排除在了贾宝玉的怡红院外,提前宣告了宝黛的“木石前盟”的失败。宝黛之间,只能是有情无缘的人生绝恋。
这,就是“怡红院”改名的背后玄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