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过往的时光,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四种情感被我强烈感受到的:被寄予希望、无条件的爱、悲观无奈和失望、冷漠中携带着嫌弃和责备。爷爷和外婆对我寄予期待,希望我能实现他们未能实现的理想,我既敬重他们,又倍感压力,同时也感到有力量、信心满满的;奶奶无条件的满足我,感觉温暖舒服;爸爸无奈的佛系,透着悲观、消极和没有希望,我感觉无力无助;妈妈平时是冷漠的,偶尔是嫌弃和责备,嫌弃和责备反而能引起我的情感共鸣,不过我会因此与她产生冲突。我小时候基本没有被打骂的经历,能记得的也就是我妈打过我一次,我妈会以嫌弃、讨厌我的口吻说我,但也不会很激烈。从与我的养育者的相处模式来看,除我妈以外,其他人都没有让我有激烈的情绪反应。但我从小就对情感的伤痛很有敏感,属于悲观消极的那种。
仔细观察自己熟悉的情感,似乎又与以前看法不一样。嫌弃与责备的背后是——你可以更好、更有希望,是有爱的;期待的背后是没有满足的愿意,有沉重的压力感;“无奈的佛系”,其实是努力过后的无望(绝望),它是又深又暗的深渊,令人窒息害怕。我以为自己讨厌“嫌弃和责备”、“无奈的佛系”,可是观察我的亲密关系却是——嫌弃和责备;社会功能模式是与爷爷外婆的相处模式——努力、优秀;努力过后面对不成功的结果时,是爸爸的处事方式——无奈的佛系,保护着我没有崩溃。奶奶在家可能没有存在感,所以她对我的影响不那么大,又或者是我有时候的决绝与任性跟奶奶对我的无限包容有关。我讨厌的和我欢喜的情感模式似乎都有它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