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时间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是乡镇企业的兴起产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对农民诸多限制放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半工半耕”发展逐渐达到高峰。
二、理论背景
第一,费孝通较早指出,中国传统农村并不是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农副业结合或“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工业化创造出一个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经济结构新格局,这实际上是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变迁的讨论。
第二,黄宗智也长期关注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他关注了长三角地区乡村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半工半耕的经济体,而半工半耕制度的逻辑是:人多地少的过密型农业因收入不足而迫使人们外出打工,而外出打临时工的风险又反过来迫使人们依赖家里的小规模口粮地作为保险。
第三,贺雪峰在大量农村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现代变迁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试图把半工半耕理解为一个研究“三农”问题的基础性概念。在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中,既有务工收入,也有务农收入,并且当前国家低水平的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体制、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导致了农村“半工半耕”的生计结构。
三、现实基础
农户选择半工半耕的生计方式,是受经济形势、城乡二元体制、社会流动等国家宏观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更是基于既定的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结构下的理性选择
四、性质和内涵和特点
(一)性质
从相关研究的趋势看,“半工半耕”可以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个基础概念。它不仅是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也是农民家庭分工结构和劳动力再生产结构,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结构
(二)内涵
“半工半耕”是一种家庭劳动分工模式,农民家庭既依赖土地获得农业收入,又依赖工商业获得非农收入。
(三)特点
1、长期性:主要是因为制度性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制约作用。
2、稳定性:一方面,在务农的比较效益低、务工收入相对较高、但又不得不有人来务农作为务工保障的情况下,在家庭内部的分工中就必须有人来从事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城市工厂流水线需要的是手脚比较灵活、反应灵敏的年轻人,而非老年人。
3、再生产性:当年轻夫妇随着年龄增长,不再适合于流水线上的工作后,流水线上就会有更年轻的人来填充,当他们彻底退出城市之后,就回到农村接收他们父辈留下来的土地而从事耕作,其父辈则因年龄大而不再耕种土地,他们的成年子女则可以进城务工。
五、三种类型结构
第一种,离土不离乡的“半工半耕”结构:1980年代中后期,农村乡镇企业兴起,农民不离乡,就近在乡镇务农,这种结构在沿海发达地区尤为显著。
第二种,性别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进入1990 年代以后,城市对农民的诸多限制逐步放开,农村开始出现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同时到1990 年代中后期,许多地区的乡镇企业衰微和倒闭,农民工进城出现高峰。这一时期的农民工主要以青壮年男子居多,辅以少数农村未婚女子,而已婚妇女和中老年人在家务农。
第三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进入21 世纪,尤其是 2006 年全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解放,城市与农村的藩篱进一步取消,农村观念进一步改变,成年女孩外出务工不再是丢脸的事情,农村成年劳动力皆外出务工。
六、功能
半工半耕制度的功能在于再生产出家庭劳动力的同时,能够再生产出村落社会结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人财物向城市流动,以“半工半耕”为基础,村社内部依靠土地流转产生的一定数量的中坚农民( “中农”) 群体共同构成了现阶段农村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