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的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先来回答几个问题吧: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我经常浏览亚马逊电子书频道,每次都会顺手买几本书。最近看了一下历史购买记录,入手kindle以来我一共下单了100余本书,心愿单里还有30多本,但读过的书却不足三分之一。即便如此之少,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很模糊了。甚至看到某些书还特别疑惑,完全不记得有读过。
明明读过了却什么也没记住,这不就跟没读过一样吗?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买书、读书,不是为了“这本书我读过”这句话,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100天读了xx本书”,而是想实实在在吸收书中的内容,达到自我升级的目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奥野宣之独创了一元化笔记读书法,将读书过程结构化,意在明确读书目的、提高读书效率、吸收并灵活运用书中的内容。做好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这五个步骤,就能让书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思想。
1.选书
奥野宣之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潜水艇有“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两种声呐系统,而我们读书的途径,正应该像“被动声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接收捕捉接触到的信息而获得。
把你在电视中、报纸中、和别人的谈话中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主题记录下来,说不定就能够邂逅一本好书。
同时你需要准备一张购书清单,只要写明书名、作者、出版社即可。如果能在备注中写上书籍的来源那就更好了,比如:某人推荐读的书、某篇文章中提到的参考书目等等。
图片来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2、购书
现在网络很发达,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在网上买书,或者直接看电子版。这种购买模式瑕瑜互见,虽然实惠方便,但却更容易买多或买错。
奥野宣之提出,在实体店购书印象更深刻。特意跑去书店,亲自翻看对比,或者犹豫不决是否购买的心情,都会成为你和这本书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就加深了对它的印象。
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采用不同的购买策略。
消遣类、畅销类书籍
读这类书就是为了放松心情,或者在需要的时候打打鸡血,不太有必要进行反复阅读,可以在网上直接选书购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亚马逊上大部分书都提供在线试读,kindle版甚至会提供样章。
工具书、信息类书籍
这类书更适合购买纸质版,方便查找,可以经常回顾。同种类的书目录看起来都差不多,或者很难从样章看出是否合适,这时候就可以在同类型的书中选出几本加入购书清单,到实体店翻看对比再做决定。
3、读书
作者指出,读书的过程中应该确立重点,边读边作记号,为写笔记做准备。利用通读,重读,做标记的步骤,将书中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图片来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4、记录
做笔记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两种方式: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评论
剪报式读书笔记:剪切/复印+粘贴+评论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做太费时间,但它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想想看,你的微信里、云笔记里收藏了多少好文章?收藏完以后还记得多少?又有多少用在了实际生活中?如果将重要的内容摘抄或打印出来,并写出主观评论,就能够促进、加深对它的理解,避免了学而无用。
做笔记时,你只需要按照时间顺序,附上日期,在笔记本上书写任何内容,这也是笔记本一元化的核心技巧。
你可能学习过其他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论使用哪一种,把它坚持下去才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一开始没有那么多的感想,那么只写一句话也是很好的开始。以输出为前提的读书,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5、活用
奥野宣之将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购书清单如同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如同洗菜切菜,而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
做完读书笔记以后,学以致用也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写作很厉害的人,必定读的书也很多。读书时记下的笔记毕竟是片段式的,如果想写出自己的文章,就需要时常重读笔记,在重读的过程中提炼出自己的思维系统。
这也再次证明了,读书时写评论是非常重要的。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发自己的思考。在读书时记下的感悟和想法,才是最珍贵的资料,甚至比读的书本身还有价值。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笔记读书法的整个过程:收集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中,按照购书清单买书,读书时做好标记,按读书的时间顺序写读书笔记,重读笔记最终思维升华。
读书这件事,不应该太随意,也不应该太功利,它应该是一个最自然的状态,就像早上醒来就会刷牙一样,就像每日三餐一样。那些做过的读书笔记也会像吃下的饭菜一样,慢慢被身体吸收,形成成长的养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