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做好,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这是做人处世必需要有的起码文化。这个文化从吃喝玩乐上学起。人吃饭是第一位的,天天吃饭,有的人越吃越快乐、越吃越长进,吃的是三德六味,有的人怎么吃,都吃不到真滋味,吃到死,也是喂脑袋,光埋头吃就没有文化了。
孩子教不好,自己人就没有做到位。孩子的吃相,就是他的福相,有什么样的吃相,就有什么样的福相。自己小时候常听长辈讲,吃饭要像佛门用斋那样,把饭吃干净,才有福底子。现在我才觉得这话有谱,不浪费食物,俭以养德,养德才能积福,福报都是一点一点养出来的。天天吃饭不养德,人那几两福慢慢就没有了。大病一场,你再有钱,你也没得口福。
吃饭,粗茶淡饭最养生也最养福,珍馐美馔荤味十足越吃欠债越多,画驴的黄胄说过,很多的人都是吃死的,此话不假!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有了不可以吃,就有了德,有了不能那样吃饭,就有了文化。有的吃饭吃出了三德六味,吃出了真文化!
佛门用斋是颇有文化的,一招一式都很有讲究,出家人把吃饭当做最基本的日常修行,早、中饭前唱念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供养偈有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出家众饭食时,常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三德:一清净德,谓精洁无有荤秽:二柔软德,谓柔软甘和而不粗涩;三如法德,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六味:一淡味,淡者,味之本也,能受诸味故;二咸味,其性润,能滋肌肤故,调诸味必以盐为首;三辛味,其性热,能暖腑脏之寒故,味之辣为辛;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毒故,味之酸为酢;五甘味,其性温,能和脾胃故,味之甜为甘;六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之冷者为苦。
佛教其实就是教人回归本真的,人是可以教好的,因为唯有人是可以有文化的,孩子也一定是可以教好的。经常吃吃素餐,经常尝尝佛门的三德六味,涵养了德性,把慧根留住,人就有了文化的基本素养,再做人做事就不会那么诸事不顺了。因为,人的口业极大,要吃遍天下的人,灭得会很惨!
(李松阳20180703fccf0065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