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无法接受及时行乐这种思想。所以生活在一种所谓自律清修中。甚至排斥爱情,排斥情感,不愿意和任何人发生情感纠葛。爱即使再美好再挚烈,也囿于保质期而迟迟不肯放开脚步。何况激情和昏了头过后,一切终究觉得虚无。一些人遇人不淑,于是如是苟且被动而活。他们不敢相信爱,害怕失去自我,于是与爱冥顽对抗。他们精于计算,明白利害得失,生活的四平八稳,却也麻木如同死水一潭。谈不上什么深刻的趣味。
还有一类人,沉迷于爱与被爱中,整天激情、失落,得到、失去,寻觅和等待。由于随机而不确定的爱与被爱,生活充满跌宕起伏的激情,却握不住安全感,愈发期待未来就愈恐慌未来,于是患得患失。爱也疼、不爱也疼。
人类,总是容易轻易地游走在两个极端。而中庸之道,早已脱离它最初的本意,大取字面之意,并披上了灵修的袈裟。
拥有一颗不计结果不计未来的纯澈之心,是令人羡慕的。成年人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攥得太紧,往往就不容易在复杂利益中舒展心扉。孩童则不然,没有生存的压力,往往表现得是真实的情绪,甚至真实而直接的利益诉求,再或者描述为自我中心和自私。
而人的成熟过程,往往也是被驯化、教化的过程,短浅的阅历不断会纠正调整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很多人对待一些基础性事件的看法和处理办法都大相径庭,这还真谈不上绝对的是非对错和价值定位。即使是相同的经历,也会因内在情感体验的不同,而生出不同的感知。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友情,还是情投意合的感情真的是个小概率事件。
恰如同那篇知名的小学生课文。同样一个杨桃摆在两个孩子面前,正面视角的孩子看到的是椭圆,侧面视角的孩子看到的是五角星。而且他们都很容易以为对方是错的。
这种貌似简单的道理却深刻的操纵着成年人的世界。人们极易站到自己的视角,靠着自己的阅历来认识判断一件事情,一个人。于是有了众说纷纭,于是有了争执。在对话中,有时候两种思想互相激越得到了更好的思想,有时候互相拉扯,扯的都是攻击和废话。所以,所谓不同,不知是什么不同?任何非同一标准、同一视角的争论都是盲目而毫无意义的。
情投如果可以因荷尔蒙操作较易配对成功,那么意合真是如同登天之难。知识素养的丰富,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清晰,人们越来越难找到意合之人。所以很多年轻人可以轻易接受肉体之欢天亮再见,却不愿意结婚。而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终究是一个不甘心的孤芳自赏过程。那些追求灵魂伴侣的人,往往追着追着就因为世俗压力随意草草结婚,再或是等着等着,就等成了圣斗士,甚至习惯了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是在等待,将孤芳自赏着实演绎成了孤家寡人。
换位思考,放下思维的壁垒,多倾听反而是让人生豁然开朗的方法。此招如同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内心只装的下自己的人,毕竟会囿于世俗,失去了格局之趣,失去了远眺之乐。
所以,你说的很好,但无关是非,更无关对错。因为另外一个人说的和你完全不一样,但是也说的很好。这就是为什么胸怀宽广之人总是更容易遇到好的运气,更容易遇到意合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