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身一变小迷妹~
承蒙师父厚爱,得以良好机遇,有幸参与“素养语文建设”暨“高质量课堂建构”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
上午听了肖培东老师和南山区青年骨干教师崔敏老师的《植树的牧羊人》同课异构,这是一篇我还未曾接触过的文章,参与活动之前,大致看了一下文本,未细致品读,粗略设想了教学设计。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感触挺多的。也真的是羞愧极了,我还是太肤浅了,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研讨活动中,我已经俨然变成小迷妹,趁着这股迷恋劲儿,给今天的学习做个小总结,也算是完成我和惠玲之间的一个小约定,趁热打铁,及时反思。
第一,教师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数”,一堂课下来,我要做什么?我怎么去做?我怎么样才能做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落实”,教学落到实处,似乎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实践起来,是需要花大量功夫的。如:在崔老师的课堂中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圈点勾画不同内容,看似简单的一个操作,但是真的落实下来,绝不是课堂上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细节落实下来就涉及到课前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的使用,更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体现。在这一方面,我显然是没有做好的,平时课堂上会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而并没有真正去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更没有告诉他们哪种方法可以做好,忽略了细节上的落实。
第二,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要紧扣文本,上课主线要清晰,目标明确。崔老师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好,紧扣“植树”来发挥,抓住种树前后的变与不变来探讨人物形象,从文章中来,再回到文章中去,想起钱梦龙先生一句话“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教师教学主线清晰,学生自然也会跟随主线去探寻文章义理,学习的目标也会更清晰,这样也就更好将课堂落到实处。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文本处理上,或多或少各环节的连贯性欠缺又或是版块性太强,文章容易割裂,这样一堂课下来,即使很卖力想上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教育要返璞归真,今天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是真的让我感受到什么是教育的返璞归真。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个人,一堂优秀的课就出来了。一个很小的细节让我深受触动,肖老师的导入没有花哨的语言,没有多媒体音频视频的播放,有的只是字词的默写,而这个默写却大有学问,至少我是从来没有试过,原来语文字词默写还可以这样,肖老师使用课文注释,联系文本内容,学生根据解释,写出词语。多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细节,肖老师处理得如此高明,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认真阅读了文本,又落实了字词,还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字词的掌握是要结合文本来学习的,更是让学生意识到原来课本的每一处都有精华,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就是要跟自己较劲,跟书本较劲。再反思我的教学,担心学生不读书,担心学生默写错,担心学生不理解,现在想想,这些担心好多余,方法得当,教学上巧妙地去落实,这些问题就不攻而破了。
第四,语文课堂就应该有语文味,注重语文的“双基”教学。我们现在强调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老师,确实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双基”作为语文教育的根基,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这些细节落实了,语文素养就会在这些能力中自然而然得以提升。今天肖老师让一个朗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单独朗读一句话,这个细节让我很触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怕学生犯错误,愿意给学生时间,慢慢来,哪怕是能让他稍微进步一点点,也算是值得的。再反思自己,平时课堂上都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回答得很好,生怕学生反应与自己的预设相背,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怕学生犯错,怕自己的课堂因为学生犯错,而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听完肖老师的课,真的是给我自己敲响警钟,越是着急,越是糟糕。转念想想学生如果都会了,还要老师干什么?老师不就是在学生的无数次犯错中进行无数次纠正吗?
太多太多的收获,真的不是这些文字能表达的,这个算是冰山一角的小感触,实在忍不住就用手机敲出这些文字,趁着快周末,明儿再梳理出来~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8.10.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