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6-15

2023-06-15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3-06-14 00:11 被阅读0次

    宋太宗的遗恨:北伐为何失败

    主讲:姜鹏

           上一讲我们说到,“烛影斧声”之后,赵光义成了宋朝的第二位君主。但是刚刚坐上皇帝位子的赵光义可以说是如坐针毡,为什么?因为他得到皇位这个过程太离奇了,只是因为哥哥赵匡胤突然去世,他才成为了皇帝。这里就有问题了,赵光义一没有战功,二不合礼法(按理来说,赵匡胤的儿子更应该继承皇位),他压不住手底下这些大臣啊,就连他自己都说,即位之初的时候,“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无异”,就是说,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有人认为是错的,放眼朝廷,没几个人跟自己一条心。所以赵光义继位之初,急于给自己立威,他得想办法让满朝文武服从于自己。那大家想想看,历史上,新君立威所采用的最为常见的方法是什么?发动对外征伐。

          当时宋朝最大的外敌,当然就是北方的辽国。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出兵北汉,并且成功把这个政权给灭掉。这个时候赵光义心思就活络起来了,他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觉得北汉我都灭了,趁这个势头,把燕云十六州夺回来怎么样?这不就立了一件大功了吗。可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根本没有这么乐观。第一,消灭北汉,不是摧枯拉朽,而是长期鏖战,宋军一直从当年的正月打到五月,将士们早都疲惫不堪了。第二,辽国和北汉那是一个“级别”上的敌人吗?北汉什么体量,十国当中的一个小国罢了,而此时的辽国,休养生息十多年,经济政治都有非常不错的发展,又涌现出来一批猛将,比如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国家实力非常强大。这个时候,但凡有清醒一点的大臣,劝一劝赵光义,可能就会避免一场失败,但坏就坏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提反对意见,反而有一些人,刻意迎合皇帝的心思,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话,比如有一位叫崔瀚的军官就说,“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大意就是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得赶快抓住这个机会建立不世功勋。

           所以各位听众,我们总说,要接纳别人的建议,但是接纳建议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这才是最重要的。你如果都不清楚自己有多少能力,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往往会走向失败。赵光义就是一个例子。

           当年五月下旬,赵光义下令军队朝着燕云十六州一带集结,自己也奔赴前线督战,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七月,宋、辽双方在高粱河一带(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结果宋军大败,溃败三十里,就连宋太宗本人都在混战之中连中两箭。

           做一个战争总结就会发现,其实在这场战役当中,宋军的人数远远多于辽军的人数,但由于战略上的轻敌,没有做好充足战争准备,以及将士身心疲惫,战斗力下降,宋军最终以多败少。高粱河战役以后,宋太宗就感觉到有些尴尬了,他尴尬在哪里,咱们简单分析一下。在燕云十六州的问题上,宋太祖赵匡胤此前有过一个比较周密的设计。建立宋朝之初,赵匡胤就规定,每年积存一些钱财,等攒够三五百万的时候,就和辽国商谈,希望通过这三五百万把燕云十六州给赎回来,如果辽国同意,就和平解决,如果不同意,就用这三五百万招募民间勇士,武力解决。赵匡胤规划,如果一个勇士能取一个辽兵首级,就赏赐给他二十匹绢,辽国那边总共十万精兵,宋朝这边准备二百万匹绢也就足够了。等于说,赵匡胤对于收回燕云十六州有很很深的执念,而且有比较大的把握。只不过战略没等实施,他本人就去世了。结果到了赵光义这,燕云十六州问题复杂了,第一,战争已经打响,和平解决几乎不可实现,基本没有用钱赎回燕云十六州的可能了。第二,你还要不要用战争方式夺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要,胜负难定,因为宋朝的精锐已经在高粱河战役当中损失了很多;如果不要,宋太宗威严扫地,而且这对宋朝的国家发展战略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好在历史送给了赵光义一个“助攻”,高粱河战役七年之后,在986年,辽国的君主辽景宗去世了。赵光义得到这个消息以后,觉得自己又行了,认为必须趁这个机会,把燕云十六州给打下来。其实站在赵光义的角度来看,他有“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第一,他仍然需要为自己立威。早在高粱河战役的时候,赵光义因为受伤提前离开战场,一些将士找不到赵光义,居然萌生了趁机拥立赵匡胤儿子赵德昭的想法,这让赵光义感到非常紧张,觉得自己皇位不稳。第二,辽国君主突然去世,这的确是一个好时机啊,当时边境的守将向宋朝中央报告,说辽国当时的情况是,“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赵光义就认为,这孤儿寡母,此时不欺负,还待何时啊?

           问题是,“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是符合辽国当时的情况没错,可谁说这种情况就一定是坏情况了?当时辽国新君十二岁,年仅三十岁的萧太后萧绰把持朝政。你别萧绰年纪轻轻,但是非常有手段,非常有政治天赋,史书上说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杨家将》里面,辽国不是有个萧太后吗?历史原型就是这个萧绰。那她有没有“宠幸用事”呢,有,但她“宠幸”的是贤臣,此人名字叫做韩德让,是高粱河战役中,辽国方面的大功臣。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萧绰和韩德让共同把持朝政的时期,是整个辽朝历史上,最辉煌、最光明的时期。

          等于说赵光义误判了,他本以为此时是进攻辽国最后的机会,但没想到其实是最差的时机。但最糟糕的问题还不在这,而在于宋朝的内部。高粱河战役中,宋太宗赵光义可以说是死里逃生,他对战场上的血腥和恐怖产生了一些心理阴影,所以这一次作战,他决定不上前线,而是在后方遥控将士们,他对自己的军事天赋颇有自信,琢磨出来一副阵图,让前线将士就按照这个阵图排兵布阵,与敌军作战。将士如果不按照阵图行动,那就是违抗圣旨。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是活的,阵图是死的,这么死板的作战方式,怎么可能取胜呢?

            故事讲到这,一些听众可能觉得很郁闷,觉得这个赵光义怎么这么愚蠢呢,打探情报,打探不清楚,派兵作战,还用这么落后的方式。但各位朋友,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赵光义愚蠢,是因为我们站在后人的位置上,以“开天眼”的方式去看待这段历史,如果我们穿越回宋朝,站在赵光义的位置上,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做得甚至还比不上赵光义。为什么?首先大家要知道,古代的情报系统那是相当落后的,辽国发生了什么,宋朝这边只能知道个大概,比如知道辽国的君主死了,权力正在交接,但辽国内部,具体情况如何,赵光义他根本不可能知道,所以他只能根据经验,觉得可以趁着权力交接的时机发动战争,这个想法其实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谁能料到辽国有萧太后这么出色的女政治家呢?第二,赵光义为什么用阵图的方式遥控将帅,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对前线将帅不信任,那他又为什么有不信任的心理呢,因为当时将帅取代君主的情况非常普遍。我们现在看那段历史,觉得宋朝政治很稳定,它和之前的五代十国是两个界限分明的时期。但是你站在赵光义的角度,此时距离动荡的五代十国不过区区几十年,赵光义他是从那个猜忌怀疑的时代中出生、成长起来的,他对手底下这些将士当然有很严重的提防心理。

           那反观辽国这边,采用的战略就高明多了,萧太后先是往前线调兵,让军队抵挡住宋军的正面进攻,白天,辽军展现出一副要正面决战的样子,让宋军时刻提防,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出兵的计划,等到晚上,再派出小股机动部队,骚扰宋军。这么一来,宋军将士白天紧张兮兮,晚上又睡不好觉,精神都涣散了,再加上辽军还不断偷袭宋军的运粮部队,让宋军吃饭都成问题。一段时间下来,宋军将士可以说是既没有精气神儿,又没有好身体,士气低迷。

           等到985年五月,宋辽两军在前线激战,这个时候,萧太后派出的另一支部队在宋军后方展开包围,宋朝军队被包了饺子以后,马上就崩溃了。赵光义的北伐再次失败了,这一战之后,宋军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打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宋朝都没有反扑北方的机会了。这一次失败的北伐,史称为雍煕北伐。那么在此之后,历史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下一讲再来介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6-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eh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