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通过先生与朱宸濠的较量,看到了集合“仁、智、勇”于身的先生。这篇文章,我们接着上次的故事,继续来看看先生与朱宸濠的较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先生的知行合一。
上一次我们说到先生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攻打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朱宸濠如先生所料,回首南昌。面对危急的战局,先生绕着出奇击惰这个总策略,展开了各个步骤。
先生先是让军队分道并进,引诱敌人深入。
接着派兵四面设伏,乘夜急进,在同一个时间,四面伏起。经此,朱宸濠的军队被彻底打散。
最后因为先生意识到九江、南康,这两地的重要性,所以他就用火攻攻下了这里。朱晨豪被勤,斩杀敌军将领3000余人。至此,朱宸濠的反叛可以说是彻底被先生平息了。
其实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朱宸濠的反派是密谋10年之久的,况且他还有10万余众的军队。先生只有区区三万人,如果正面硬扛,肯定是不屑一击。这里就体现出了先生的智,如果没有这样的智,只有敢于行事的勇,那么终究不会惊起任何波澜。不过所有智和勇的背后都需要站着仁。这也就是上一课所分析的仁、智、勇。
虽然先生平叛了朱宸濠的反叛,但是这份诏书却被皇帝扣留了下来,一直没有向外传。这是因为皇帝想要御驾亲征,亲自抓朱宸濠一回。
这样做会对民有很大的干扰,还会收更多的税收,让人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其实皇帝有可能也不清楚自己为何要去御驾亲征,只是奔着想要去玩的心理,自己去试一试上战场的痛快。
先生见此,就上书皇帝,想要让他取消这次行动。不过先生也很聪明,他并没有直说,这样做会给民带来危害。因为他知道皇帝可能意识不到这点,甚至意识到了也不会去在意。所以先生就说了这样做对皇帝本身的危害。
先生说朱晨豪虽然已经被勤,但是他手下的势力并没有完全被铲除,并且他们对于皇帝的行踪已经暗中观察了很久了,有可能在皇帝出征时对他的生命进行威胁。
先生虽说是这样说,但他做事的依据还是以民为本,或者说是以依靠他的圣贤梦为根据。
其实这节课让我考最多的还是先生的白死千难。
虽然还没有学到那里,但是我们知道先生是在经历过许多磨难后,才念出“致良知”这三个字的。而现在我们如此轻易的就提出了这个概念,我们是否能真正的理解呢?如果我们不去经历磨难,在这些事情中去实践,体悟这个真理,我们是否能说,已经真正理解了?
所以当我们遇到磨难的时候,不应该觉得难过,糟糕。而是暗中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去实践自己所学到的道理对机会。我也正在找这种感觉,总在无时无刻不在实行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