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两位母亲

我的两位母亲

作者: 云中柯南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11:39 被阅读0次

            十年前在给儿子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读到最后一句大兔子小声对小兔子说:“我对你的爱,从这儿一直到月亮上面,再——绕回来。”在孩子面前泪眼婆娑很是失态,但没法抑制突发的孺慕之思,无处可躲。亲恩如海,自己做了母亲之后,亲尝养儿育女的辛苦与牵肠挂肚,才体会深刻:不经历痛苦怎么能生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当妈。

                                  婆婆大人

            关于婆媳之间,老祖宗早已一言以蔽之,发明了一个绝妙好词“妇姑勃谿”,专指婆媳之间那些个叽叽擦擦、磕磕碰碰。并且这也绝非我大中华独有,洋鬼子亦然。不信请看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的母亲觉得儿子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冷眼旁观儿子媳妇的幸福,“仿佛一个破了产的人,隔着玻璃窗,看别人在自己的旧家大吃大喝一般”。看来,婆媳之间那档子事,多少具备些“普世价值”。

            结婚头几年没孩子时,和婆婆的交集在于每年逢年过节回老家住上几天。婆婆就给我留下了精明能干的印象。家里虽然空间大,但没有一般农村家庭的脏乱,一切井井有条。农具间、储粮间、厨房都整洁有序。婆婆是个闲不住的人,地里的活,厨房的活,在我记忆的画面里,她总是运动着的。然而最佩服的还是她的记忆力,什么东西,在哪个抽屉,她一口报出。我先生兄妹三个,加上我,一年中除了过节,平时也很少回去,我们几个用过的牙刷什么颜色,不加标签,她都能分得清清楚楚。一般城里媳妇都不太爱回农村婆家,可我却很享受回家的感觉。公公总在我们回家那几天放着歌曲《常回家看看》,然后“狡黠”地冲我们笑。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婆婆的面食手艺刺激着我的味蕾。烧草锅里烙出来的芝麻饼那个香啊,还没进厨房门就扑鼻而来。

            儿子出生后,按风俗婆婆来伺候月子。我对她那是神一般地佩服啊。新妈妈总是手忙脚乱地,第一次给孩子洗屁屁,因为是冬天,自己下手试试觉得可以,却不想孩子娇嫩的皮肤弄得通红,孩子哇哇地哭。她一把夺过盆,一边示范,一边口授一招一式。说也怪,任她怎生翻转,孩子在她手里就是恬静地很。月子里,婆婆严格按一天五顿配餐,那一个月里,我吃过一生中最多品种的食物,知名的,不知名的,诸如海马,诸如羊乳。婆婆教导我月子里不能看书,不能穿后面没帮的拖鞋,不能洗头。咋懂那么多呢?我打心眼里觉得“家有一老,好有一宝”。

          真正在一起生活是从儿子上三年级开始,婆婆专司一日三餐。我们全家都喜欢吃面食,每两周就包一次饺子,隔三差五,婆婆还做点韭菜盒子、豆腐卷、鸡蛋饼。为此家里置办了一干用具,譬如大口平底锅,譬如筛粮食用的大匾,小簸箕等等。刚开始也皱眉头,家里堆那么些个物件,渐渐地因饱了口腹之欲,这些也就越看越亲切了。一些民间谚语这几年耳濡目染更是熟悉了不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都带小活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吃了端午棕,才把寒衣送”“官祭三,民祭四,老和尚祭五,贼祭六”一到这些日子,起床扫地洗衣时免不了在心里翻滚着这些话,再想想有啥禁忌的,别忘了给孩子和先生交待。饭桌上更是涨姿势的时机:“二月蛋往外掼”“有钱难买九月韭”“冬吃萝卜夏吃姜”“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正当时”。经几年的培训,虽然平日里不去菜场买菜,也能排出个象样的时令菜单了。

          婆婆心灵手巧,总会搞些小创造。家里买了新拖把,旧的自然被我给扔了,她重又捡回来,用铅丝缠裹一下,放在阳台上,偶尔用用非常不错。吃螃蟹剩下的捆绳她都细心收好,接起来,连着两个大被夹,这样无论刮多大风,我家窗台外的衣服几乎从来没掉下楼。先生喜欢穿的的布拖鞋底子烂了,被我遗弃到垃圾篓,她不知从哪儿买了新底子,缝上和新的一样,先生赞不绝口。

            婆婆是个智者,深谙婆媳相处之道。她常说:“疼儿子不如疼媳妇”。也常教导我:“会做媳妇两头瞒,不会做的两头传”。记得读研时,导师和我们聊天,谈及自己东南大学的教授婆婆时,她说:我们家的鸡腿是贴标签的,一只是她孙女的,一只是她儿子的。言语中多少有些无奈。我心中油然升起一丝自豪,看来我家农村婆婆一点不逊于教授婆婆。我爱吃的菜,婆婆时常做,并且一定是放在我面前的。甚至有那么几回,我心里想吃的没列菜单居然可巧就端上桌了,我当时心里就默念“My God!怎么这样心有灵犀呢”。

            某日的扬子晚报上,采访财经评论界名人叶檀女士时,其中有句话她说道:“时间是最好的武器,会让所有人本性毕露。”婆婆幼年就没了双亲,十几岁投靠亲戚,并将两个弟弟拉扯大。没有文化,仅读过半年书,认识些简单的汉字,却将她的三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在她们乡是远近闻名。这样一个不可谓不强势的女人住进我们家,七年来,我们从没红过脸。我觉得婆婆是一个真正的江湖高手,就那么云淡风清地把我给收服了。

                              我的娘亲

            按照心理学的回溯理论,一个女人的情感会复制自己母亲的模式。回望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有着母亲深深的印记。

            娘是无锡人,跟着外公外婆支援苏北时来到我们这个城市。彼时娘很聪明,在家旁不起眼的小学上完后,考上了那个区的重点中学—清中,学习一直优异。文革被下放到洪泽农村,后来辗转到我们系统从事仪表工作。刚开始啥也不会,那年月还流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娘就随身带着土黄色的工作笔记小本子,边干边学边记。从我记事时起,我们家的橱柜里就有一摞那样的本子。娘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记得她40岁时,捧着一本《BASIC语言》在啃,又过些时日,发现手里又换成了《世界语》。我曾经问过她:现在学这些干吗?娘只淡淡地说一句:艺多不压身,多学点总是好的,没准什么时候就能用上。时常她被派遣到县里去授课,回来总会多一份诸如相册这样的小礼物,是学员自发送给娘的,上面写满了对娘的尊敬和爱戴。

            刚工作时,班上的老师傅对我说,你娘以前都是在台上给我们做报告的,意思是说娘是老先进。确实,家里“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的证书排了老长一排。娘说她曾有过做干部的机会,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舍不得她的技术。所以直到退休娘一直是一个普通工人。

            娘不是一个死板的工作狂。那时候家境并不宽裕,娘要抚养我们姐妹3人,还要赡养奶奶和外婆两位老人。但就这样,按现在的话说,她也是很有情调的知性女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放映时,我们家里有一盘红楼梦全部插曲的盒带,她那时整天跟着哼唱。娘年轻时最喜欢唱越剧和锡剧,家里时常听到她边做家务,边练嗓。娘出生地属吴语语系,家里“双语教学”。外婆来的时候是说无锡话,所以我们打小听无锡话完全无障碍,也能说两句。

            娘很重视对我们读书兴趣的培养,无论家境如何,家里的书橱总是有的。虽然是不大的三层,可书却是门类齐全。上面的书除了《高等数学》和工具书我全看过。有鲁迅作品《呐喊》《两地书》,纯文学的期刊《收获》,有时政期刊《海外风云》,工具书《辞海》《四角号码字典》,也有《今古传奇》,甚至还有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估摸着我对阅读的热爱就起源于家里这方书橱。我办的第一张图书证是娘托一个图书馆的朋友走了后门才帮我办的,因为那时候我才8岁,不能办理借书证。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慵懒的午后,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下,我满足地抚摸着我的第一本借阅书《封神演义》,图书馆的门槛上站着盈盈浅笑的爹娘。

            娘对孩子的体育教育也是很上心的。妹妹很小就被娘送去练过一阵武术,那身飘逸的白袍,甭提多让我羡慕了。家旁隔个围墙就是体育场,每次学校开运动会,爹娘都悉数到场。许是我动力的源泉吧,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参加校运动会就一鸣惊人,拿了个跳远的第一名,着实让体育老师也惊喜了一把,力邀我加入校田径队。征询娘的意见,娘只说一句:我不反对,但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于是我开始了十年之久的业余运动生涯。因为一切都得靠我自己,所以娘从不负责叫醒我。每天早晨5:30就要开始训练,虽说离得近,就是爬个墙头过去的体育场,可是家后散乱的坟茔,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梦魇。起床后如何快速穿越那些个隔河相望的坟茔,是我若干年自我战斗的焦点。一边以最快的速度穿过小路爬上墙头,一边脑中却忍不住浮现出鬼片中的情节。每次跳下墙头的那一刻,就是我美好一天的开始。

            娘对我们的教育是严格的。小时候,我就常被她批评为:太木讷,嘴不甜。在娘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这样的:见人就叫,晚上学累了,用冷水擦把脸继续学。批评那算是轻的,娘的惩戒更基于打。搓衣板是常跪的。量衣用的尺棒,在娘的手里那就是家规,手心被拴得通红。至今回娘家偶尔找东西,见到那个尺棒,心里还一跳。小时候常在夜里躲在被窝里掉眼泪,怀疑自己是不是娘亲生的:为什么我考80分以下就要被打手心,跪搓衣板,妹妹考得忒差爹也笑嘻嘻的。直到长大后,娘也不再打了,看到了一张娘少女时和我一模一样的照片,方才释然。

            娘退休后,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做家务,带外孙,从没听到她报怨过一句。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工作时太忙,家里全靠你奶奶和你爸,现在退休了,也该好好补偿一下你们了。孩子上幼儿园,我们自己带之后,娘很快又找了另一个精神寄托—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这些年来,她参与活动乐此不疲。柔力球、太极、功夫扇、秧歌…我叫上叫不上名的,她是一出又一出,做得风声水起。去省里培训、被聘老年大学任教、晨练点的义务教练员、逢演出或比赛的总策划,导演、演员…前不久我们当地的报纸《淮海晚报》还整版报道了她从事的健身项目并刊登了她的特写照。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可以通过PERMA 的方式来实现,就是积极的情绪P,良好的人际关系R有意义的生活M和成就A。我的两位母亲都是幸福的,因为她们活出了各自的精彩。我也要以她们为榜样,活出自己的PERM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两位母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fc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