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作者: 子墨宝贝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9-26 23:06 被阅读0次

    通读完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作为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虽然有些内容我并不是很理解,但是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不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家长和老师出于什么目的,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孩子,不是一个附属品,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接受教育最后应该追求不同的人生,而不是如中国父母要求那般,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能够做官。

    杜威在书中的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而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在杜威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并不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他只是一个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在我看来,学生才是这个过程中主体,当他们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并且在探求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遇到困难,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这时候教师应该给他们指明方向。

    学生的生活是时刻存在的,在我看来学生应该在教育体系中行应是占主体位置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无视学生现在的需要,一切为了老师的方便进行课程安排。一般学校把学生束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给他们提供生长和发现自己的机会。只是一味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乎的是升学率,衡量一个学生的功课在于成绩,而这些不就是简单的机械式的记忆吗?杜威认为在学校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这方面我自己也有一些体会,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某些经验与方法,并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学习上来,而课本上的知识,不知道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去,甚至觉得有些只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社会与学校,生活与知识之间分离开来,然而他们本应该是一个整体。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我认为是现在的教育并没有遵循儿童或是学生的想法,没有将其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内容。那到底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呢?正如杜威所说开设烹饪、纺织、建筑这些课程并不是说他们以后一定会从事这一行业,而是当一人成家时,学过这些的她们更懂得持家,更懂得生活。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做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事。通读完这本书,我也看到了中西方教育的不同,看到了中国教育上的一些弊端:

    第一便是有固定的目标。学生老师都追求高成绩,好表现。仿佛有好的成绩就是一切,而不去探求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解决哪些问题。第二有唯一的标准。标准答案已经局限了儿童的思维发展,阻碍了儿童的想象力发展。中国人习惯了二元思维,非此即彼,是非分明。但世界是多元化的,二元思维限制了发展,改革与创新。正因为如此,我们缺乏创新,一味地接受,甚至都不曾分辨这些是否是正确的,是适合自己的。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次数远比别的国家少,或许与这种教育制度也有关系吧。第三,要求绝对服从。今天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将不同的人打造成一致的人。我们的教育忘却了教育的本真使命,忘却了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爱因斯坦说过,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情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学生的是顺从的。乔布斯的成功再次唤醒了我们对传统教育的反省,纵观全球,我们发现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是被退学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不尽老师意。然而等他们成功时,为他们打工的却都是当年在班级里成绩一流,乖乖听话的学生。这是否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呢?到底什么才是适合学生的呢?

    未来的教育应该是适合本国、本民族以及学生自己。杜威也在明日之学校这一节中提到过教育即自然生长,应该提供学生生长和发展自我的机会。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把学生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未来的教育改革还需要一步一步尝试,并找到一个适合的教育体制,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需要而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hs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