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不写会觉得少了什么的例行废话:三年没有动笔写过东西了,一提起笔,屁,这次是手机打的,时代真的变了,三年前还是坐在电脑前码字,现在基本上都不怎么用电脑了,废话暂停。
下午看了《死亡诗社》,1989年的电影,心潮澎湃,睡不着觉,总觉得有话要说,不说憋得慌,近期正好下了简书,全是第一次用。
故事聊聊体会。
如何成为一朵自由行走的花?1、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没错,就是这句烂大街的充满着发了霉还略带酸臭味的情怀派金句,高晓松通过这首歌把情怀送给了每一个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的人们,有那么一点见天地见众生的意思。影片中的重点高中向来以名牌大学升学率睥睨群雄,一套仪式感很强的开学典礼,似乎在诉说着学校的严酷的教学氛围。校董们的目的很明确(其实也是大多数学生家长所期望的),即通过传统规范化的(或叫流水线式的)课程将每一个人送到大学,至于学生的思想、独立、自由、兴趣等与他们毫无关系。从其他高中新来的语文老师基丁打破了这一传统,鼓励学生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把自己活成一首诗,努力吸取生命的精华,真正的在人间走一遭(活一把)。
拷问教育的本源是什么,这故事在中国语境下也同样适用。
简单回顾一下大学学科的情况,建国以后,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基于时代的需要,给自己打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烙印;然后改革开放,出现了文化热,文史哲尤其是文学火的一塌糊涂,确实也出了一批诗人;经历过政治风波,文史哲又成了敏感学科,极速降温;小平南巡,市场经济松动,实用型学科赶上了好时代,经济,会计,计算机,金融,法律,物流,电子商务……大学教育似乎总是跟在国家政策的屁股后面,属于或者说被定位于服务性行业,独立性自然没有。
这种忽冷忽热的学科命运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报考,更何况我们对高中学生的严酷管控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精神,就连大学教育都没有时间去考虑,何况高中教育呢?
如何成为一朵自由行走的花?2、我是一朵自由行有的花。基丁的教育理念别开生面,让学生发现真实的自己,为浪漫而活,为自由而活,为爱情而活,为血性而活。教育理念上,他与学校水火不容,最终被以误导青年的罪名被赶走,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至少他是经过陪审团审判的,但是基丁却只是因为别样的教育理念就被清除,丝毫没有给他辩驳的机会。卡梅伦忠实地读起了现实主义学派对诗歌所谓的理性数学分析,安德森以及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却站到了书桌上,目送基丁的离开,我想那一刻,基丁内心是平和的,至少他教过的学生的灵魂能够站起来了,与他而言,此生足矣。
如何成为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基丁的命运注定也是漂泊辗转,不过他是不会觉得痛苦的,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修行。
如何成为一朵自由行走的花?从一座学校再到另一座学校,他是一朵自由行有的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