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开启深耕一班的学习并做笔记,这种感受完全不同,更能静下来,更能深刻领会杨老师他的用心良苦和他课程的含金量,更能感受到杨老师那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知识背景,更能触动心灵。从而深刻的引起自己的反思。种树与育人其实是异曲同工之妙,伴随着杨老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更加懂得了期中的奥妙。根本法则就要做到真爱。
不负光阴不负初心,曾几何时,从怀胎十月到一朝分娩,我们的最大心愿就是孩子健康就好,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收获了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心愿达成。接着我们开始第二层祈求,孩子快快乐乐的成长,伴随着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开启学校生活后,我们似乎越走越远偏离了轨道,最开始的健康快乐的孩子这些目标都已经实现了,我们便开始肆无忌惮的提出各种要求设定了各种标准订立了各种目标,贪得无厌的对孩进行的要求和索取。把我们未达成的目标和未完成的心意全部强加于孩子身上,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在烧杀抢夺,压弯了孩子那柔弱的臂膀,摧垮了孩子那纯真的心灵。尤其是我自己的做法值得深刻反思,没学习以前觉得自己做的挺好的做的挺多的,都是为了孩子,我牺牲了那么多,把孩子摧残的自己抗争,用不上学的方式来激发我的学习。从上学开始,感觉对孩子没有爱了,全都是挑剔指责批评,全都是有条件的爱,错的实在太离谱。孩子不愿去上补习班,会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威逼利诱,以能去上课为目标,那时的自己根本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更感受不到孩子的痛苦,反而是那种嫌弃和挑剔。现在反观自己为何变成了这般模样,总是在挑剔指责别人,总是没有满意开心的时候,源于我是在一个挑剔指责的环境中长大的,我就学会了挑剔指责。通过学习,自己在逐步转变,变得要多去欣赏别人,赞美别人,这是人际互动的黄金法则呀。
《郭橐驼种树》再次认真体会原文,结合杨老师的讲解,更能深刻领会到教育孩子就像种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要顺应人的天性,才能长成一个真正的人。“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这是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董老师的亲子关系图很好的诠释了这一过程,培养孩子的生命之根即六大精神软件(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同情心、良好习惯),用好八大工具为孩子持续不断的输送营养(爱、鼓励、表扬、确认、理解、陪伴、制定规则、批评),做好原生家庭的链接,消除负面的心结,保持良性的亲子关系,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让孩子自己主动的去成长,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最佳的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模样。其他人是这样做的,“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几句话深刻反映出现在大多家长的做法了,各种担心和恐惧,各种有条件的爱,各种溺爱,各种不相信。反思到自己的以前种种做法,都是和“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做法雷同,不断去干扰孩子,去破坏关系,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根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吧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对待,没有尊重理解他们。忽略孩子的存在,强迫,破坏性的批评,三条高压线时不时的在碰触,因为不会有直接的触电后果,所以我们总在犯错中。
要想从以前的错误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背景知识,修复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修炼自己爱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那么孩子都会成为最佳的他自己,我们只需做好我们该做的,我们成为最佳的我们自己,不去干预影响别人,让我们乘着学习的风帆一路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