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嘛叫名著?有人如此道——你读了还想再读的作品——在笔者看来,这是对名著最切实际的定义。
如果照这个定义来的话,于笔者讲,名著实在寥寥,因为独有《三国演义》读了多遍仍旧放在枕边。其它呢?没了。
实在不是炫耀自己眼光头多高,而是一则自己读得太少,“恨不相逢未嫁时”。少年无疑是读书最好的时光,不幸却错过了;待到中年,心事杂乱,神魂不定,书籍又不是油盐柴米酱醋茶,读书呢就疏懒了;再往后人愈俗而气愈衰,纯然混日子,时间倒是有点了,读了也白搭,仿佛周云鹏的脱口秀——“你不是我的菜。”“不是你的菜,你也没少吃!”“吃是吃了,不是又吐了么。”还等于没吃。
二则可能口味没对上,就像一个四川瓜娃子吃江浙菜,嘴里不淡出个鸟儿来才怪哩。本人操笔习惯那种散而又散,胡扯乱撇的文字,但阅读欣赏又偏多古之诗词曲赋。换句话说,于自己,那些读了再读,不厌其烦的东东都在古体诗词里。
以下随便拎出一首古诗来读读,看看感觉如何。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咋样?
直接可读出一则缠绵故事来:一位妙龄女子,她的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肌肤又如雪似玉,性格呢更没的说,温柔得可将你的心融化了,简直到了女神级别。更让人满意抵抗力的是,她含蓄而又明白无误地向我示爱了。一个男人遇此艳福,其概率之底,其浪漫传奇,其心跳加速,大概只有“红叶题诗”的故事才能与之媲美。然而,姑娘呀,我不胜感谢的同时还是得拒绝你,因为我是一个四海为家,到处流浪的僧人,是一个带着把破伞云游世界的释迦牟尼弟子,“芒鞋破钵无人识”,也没什么财产,故而注定了不能答应你的大胆表白。知道你一定会失望,而我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无尽的酸楚与无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的眼泪有几多?满眶满襟满斋钵。不说了不说了,你我若相逢在早几年,我没有出家剃度前就好了,那样的话,我就不会成为一个僧人了。
最后一句“恨不相逢未剃时”显然化自“恨不相逢未嫁时”(唐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既然无法嫁给你,那你赠送的这对玉珠奴家也不敢接受。单这一个细节,就比许多的现代女郎高尚多了,她们的理念是:我拒绝你,但此前你送的名牌包包,高级时装和金玉首饰概不退换,谁强迫你啦,你自愿赠与的呀)。单一个“剃”字,本身就是一部《红楼梦》,再加上异国他乡,萍水相逢,伊人如花,管弦如泣,此情此景,即便以钢铁直男,也不由你心不动。
“乌舍”者,古代印度传说中的神女,类似咱这厢曹植笔下的洛神甄妃。
诗作者谁人呢?近代诗僧苏曼殊也。其才情横溢,精通英、法、日、梵诸多文字,诗、画、小说皆能信手拈来,才情胆识相貌一时几无能出其右者。诗中的那位女子也确有其人,名叫百助枫子,艺伎,擅筝,系作者游历日本时所结识。
这样的诗,读过一遍就撂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