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八下历史
20181128戴雅彬:从司马金龙墓看北方的民族交融

20181128戴雅彬:从司马金龙墓看北方的民族交融

作者: 夏陈伟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21:03 被阅读0次

活动:2018温州市高中历史、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衔接研讨会

授课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瑞安附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执教者:戴雅彬(北京外国语大学瑞安附校)

激趣,导出课题。

师:《探墓笔记》看过吗?你觉得好看吗?

生:好看。

师:今天我们不来盗墓,我们来看一个墓葬。山西省大同市城东7.5公里处石家寨村西南,1965年冬在农田水利建设打井时发现,考古学家随即进行了发掘清理。

师:这是谁的墓呢?墓里面都出土了哪些文物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探究一:从墓碑探究墓主身份

师:这是谁的墓呢?你们认为判断墓主身份,什么文物资料最合适》

生:墓碑,墓志铭。

师:那么,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座墓葬中出土的石碑,大家得到什么信息?

生1:墓主人是司马金龙。

师:这个人是谁?

生1:士族。

师:怎么看出来?

生1:琅琊王在东晋的时候是士族的名称。

师:那司马金龙到底是谁?在历史研究中,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即把发现的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于是我就去翻了翻《魏书》。

师:司马金龙的父亲叫司马楚之,认识吗?不知道。再往上追溯7代,他的祖宗是司马馗,认识吗?也不知道。但是司马馗有个兄弟司马懿,好像有点熟悉了。司马懿他是谁?

生2:他在三国时期起着重大作用,他是曹魏的大臣。

师:再看看这个石碑,你还看出司马金龙哪些身份?

生3:西大将军,应该是镇西大将军。

生4:吏部尚书。

师:吏部尚书是怎样的官?

生3:比较厉害。

师:主要负责人事任免。前面那部分大家怎么都不看?太和八年是什么?

生:年号。

师:什么时间?他去世的时间,换成公元纪年是484年,属于哪个朝代?

生:北魏时期。

师:我们看古代的文物很难看懂,但为什么刚刚大家看石碑可以那么清楚?

生:上面的是现在的汉字。

师:这说明北魏虽然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其通用的文字却是汉字。这说明,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同学们,欣赏一下这碑,漂亮吗?

生:很端正。

师:是什么字体?我们称之为魏碑体。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PPT上显示的我名字就是宋体,而“探墓笔记”四字属于魏碑体。

师:我在翻阅《魏书》的时候发现了意见有意思的事情。

师:从材料看,司马金龙的父亲司马楚之是汉族人,他母亲是鲜卑人,那他是汉人还是胡人呢?

生:混血。

师:我们再看看他的儿子司马徽龙的血缘情况。

师:司马金龙和沮渠氏所生的这个司马徽亮,他到底是汉族还是鲜卑族、匈奴组呢?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对,当时出现了血脉交融的情况。

探究二:从墓葬文物探讨民族交融

(一)陶俑

师:考古学家从司马金龙墓发现了随葬俑群中的大量骑俑和马驼俑,我们先来看一批出土的陶俑。

师:这是现在发掘整理的陶俑群。现在,我们聚焦到一个陶俑上,仔细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外族的陶俑。

师:怎么看出是外族?

生;跟后面的陶俑形态不一样。

师:后面的陶俑你发现跟前面这个怎么不一样?头盔,衣服?

生:铠甲。

师:有可能。现在你见到过这种装饰吗?像什么?披风,干嘛用的?

生:耍酷。

师:有其他实用性价值吗?

生:防寒、保暖

生:防风沙

师:他耳朵旁有什么东西?

生:保护耳朵,保暖

师:根据他的穿着,他们可能生活在哪里?

生:北方。

师:北方的哪些地方?

生:内蒙古

师:内蒙古,也可能是哪里?有风沙,又需要保暖的是哪些地方?

生:黄土高原,黄河流域

师:到底哪里呢,我们刚刚做的都是推测,我们去求证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古籍中我没有找到这个帽子,可能我找的资料还不够,但是我在现代学者的一本文献中发现了这个帽子,这个就叫风帽。

师:这个风帽就是用来挡风保暖的,看来这应该就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是匈奴、鲜卑这两个民族的。

(二)石棺床

师:在司马金龙墓后室西侧有一张雕饰精美的石床,用以放置棺木。

;

师:这座石棺床雕饰精美。床足为力士,足间雕壶门,壶门以上减地平刻带状花纹一条,长16.5厘米。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边饰纹样,有什么发现呢?

师:谁看清楚了这是什么?上面的图案是什么?

生:一个是弹琵琶的人,另一个是在打腰鼓的人。

师:这个是腰鼓,你怎么认出来的?

生:他的腰部有个鼓的形状,

师:这个我们七年级的时候学过是吗,是腰鼓的形状。确实,这两个是乐器——琵琶和腰鼓,查证一番后发现,这个琵琶是少数民族那里传过来的,那为什么这个墓穴里,刚刚我们看到的陶俑,少数民族的穿着特色,但是这个乐器上既有少数民族特色又有汉民族特色?可能这是一种文化上的?

生:文化的交融。

(三)漆屏风

师:在司马金龙墓还出土了一件国宝级文物——漆屏风。

生:有一辆马车。

师:看到马车图案。还有吗?

生:大臣跪地而坐。

师:还有吗?

生:有点看不清,年代久远了,保存不好,有点破损。

师: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有较完整五块,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均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上下、两侧均有榫卯,属于一个巨大漆屏风的一部分。木板的正、背面原来均绘有非常精彩的漆画,但因为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所以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的有两块。比如,我放大给大家看一下,有这样一扇屏风。我们先观察,能看出什么?

生:他们的穿着都是长袖的,然后是拖地的,是衣摆吧,而且颜色都比较鲜艳。

师:这种服饰有见过吗?

生:是汉服。

师:汉服,老师没有考证过,也不知道是不是汉服。还看到什么?

生:头饰。

师:头饰,有什么特点?

生:头饰都是盘起来的。

师:这种发饰有可能也有一些考究。还看得到什么?

生:还看得他们的名字

师:他们有名字是吗?他们是谁?

生:周太姜,周太任,还有……看不太清楚

师:周太似。他们是谁?名字看到了,但不知道他们是谁,怎么办?

生:那就去查资料。

师:文献资料查一查。我后来也查了一下,我们来看看。我后来在古代一本专门记载女性故事的这本史书《烈女传》中找到,这个故事叫周室三母。他们三位分别是王姬、文王和武王的母亲,这三位认识吗?哦,她们与周文王、周武王有关。这本书上记载的故事说,作为母亲,这三位非常的勤劳、非常的明事理,然后教子非常的有方。再来看个故事,也是来自于这个屏风上的。刚刚同学们在看的时候,看到了文字、图案;还观察到了细节,我们也要这样来看这幅图。

生:我看到了这应该是一个皇帝坐在一个可以说是轿子上,四个人抬着。左边写着成帝刚刚即位,然后……字有点看不清了。

师:还有吗?

生:右下角还有一个,不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是个动物,好像骑着个什么,应该是个鸟。

生2:我觉得她什么都没有骑,而是被磨损了。因为刚才那周什么的服装,她下面就是散开的,如果她下面骑着什么的话,应该有东西,但是她下面什么都没有。

师:你看的很仔细,认为这是她的裙摆,应该不是一个动物,可能只是磨损,说明她没有骑着东西,那她在干嘛,哦,在走路。这边右下角的能看清吗?大概能够看清,老师在《烈女传》中也找到了这个故事,叫《班婕妤》。她是汉成帝的一个妃子。有一天汉成帝要出去玩,想要带她一起,要她一起坐到皇帝的轿子上来,班婕妤怎么说?

生:不可以。

师:哦,她说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从服装可以看出她在旁边行走。

师:说明她最终没有与皇帝一起坐轿子?

生:没有坐上轿子。

师:为什么?

生:可能是守规矩。

师:守规矩?

生:身份没有和皇帝那样尊贵。

师:我们看到古往今来,那些好的君主身边都是带着贤臣。她说夏商周的亡国之君才带女子出去。所以她说我就不坐上去了,我就在后面走着。这是这样的故事。屏风上画了这样的两个故事,一类是非常优秀的母亲,一类说这样贤惠的妻子,为什么这些故事会出现在屏风上,出现在墓穴里发掘出来的屏风上,我们可以推测出什么?

生:(没有回答)。

师:那老师有个问题,这些故事是说给谁听?

生:后人。

师: 那为什么要说给后人听这些故事?怎样才是好的母亲,怎样才是好的妻子。

生4:后人效仿这些贤敏的女子和母亲,想她们都成为这样的人。

师:哦,是想他们都成为相这样夫教子的人,是写给后人哪些人看的?

生:包括汉人、少数民族,都希望他们像这样学习。

师:我(男老师)好像成为不了一个母亲和妻子,所以这些人,对主要是写给后代的女性看的。

师:我们学过诸子百家,有诸多学派,那这是诸子百家中的哪家做法?

生4:儒家,尊卑有序

师:儒家尊卑有序,教导女子要相夫教子,这几个故事确实是儒家关于女子应该要怎么怎么样,他将这些故事画在了上面。那我就更好奇,一开始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墓葬是北魏的,他是少数民族的一个要员,那里面为什么有那么多汉民族的文化成分,他还把儒家的这些东西画在屏风上,所以可见这一时期从文化和血脉两方面出现了民族交融的现象。

探究三:民族交融高潮的成因

师:司马金龙还有一个儿子叫司马悦,司马悦死于508年。死后葬在洛阳附近发现。司马金龙484年葬于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而司马悦却葬于河南洛阳,这是偶然的吗?

生:我觉得可能是后来搬家了。

师:为什么搬家了?

生:平城可能环境比较恶劣,就是地少人多,住的不舒服,就搬到洛阳了。

师:可能是他自己家族的一个想法,想要搬一个家,有可能哦。(转向另一个同学)你刚才为什么笑了,他在回答的时候?

生:因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从原来的平城迁都过来。

师:你确定吗?一个逝世于484年,一个逝世于508年,孝文帝迁都是什么时候?

生:迁都是494年。

师:哦,从时间看,这种解释很合理。孝文帝迁都,书上的内容。那他为什么迁都?

生:他为了更好的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

师:所以他搬到离汉民族更近的地方,可能是为了这一点。那我有个想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看到了文化、血脉的交融,看到了这么多民族交融的现象,我想给大家提供两幅图,想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民族交融的现象?你可以先思考,同桌讨论,或者四个人讨论也可以。

师:有想法吗,好,后面那位男生吧。

生:看到47页的图册,我发现十六国之前,北方一直是十六国格局,也就是说战乱频繁,而在北魏时期北方已经彻底统一,各族的人民交往十分频繁,所以北方人民接触到了黄河流域人民先进的农耕文化,像他们学习。

师:你的意思是这个民族因为战乱带来的迁徙过程中,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所以会出现少数民族像汉族学习的这样的一个现象。那汉族有学习少数民族吗?

生:少数民族的胡床和交椅都是汉族人民所没有的,所以它们之间是互相学习。

师: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民族融合在不同民族之间是双向的,是吗?所以等于是说在交往的过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进行了交融,最终这个交流促成了交融现象的出现,还有吗?

生:还有,当时北方的人口都往南方迁移,并且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地地区人民的统治,为了减少鲜卑保守势力对改革的干扰。

师: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看你拿着图册,但是念出了一大段,文字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6:从图册的《北魏迁都》这段材料。

师:那等于是说,这里是想说哪个因素促成了民族的交融?

生:民族交融的情况和孝文帝改革的决心。

师:哦,这样等于说这一时期不仅有我们提到的交往、交融、交流这样带来的融合,也有主动的,用政策推进的,用这样方式带来的融合,还有吗?

还有就是孝文帝迁都后,然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像联姻,还有将姓氏改为汉姓,学习汉族的礼法,促进了汉族对鲜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慢慢就融合了。

师:确实,北魏孝文帝改革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本身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古代就是一个高潮,而孝文帝的改革更是将它推到了一个顶点。所以这节课老师是和大家从司马金龙墓着手,然后逐渐的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这一现象,并且达到了一个高潮,并且我们深入去探究其背后交融的原因。

(本课实录由温州二外叶丽芳老师提供初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128戴雅彬:从司马金龙墓看北方的民族交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jf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