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骨肉亲情和同学情,因为它可以在危急时刻,使人果断选择我死你生,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战友却可以。那么,战友情究竟是怎样结成的呢?
战友情是在同与共的互助中凝结而成的。正如《战友之歌》中所唱“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每天24小时,什么都在一起,即使进了澡堂子,洗澡也是相互搓背;你穿过我的军装,我戴过你的军帽,上趟街借下战友的便装;战友休假,还曾把自己的毛衣脱给他穿上。又如刘和刚在《战友一场》里唱道“你的妈妈来看你,我也好想叫声娘……”20年前,重庆开州的廖良开和吉林的刘继强入伍后,一起被分配到了葫芦岛海军某部,廖良开在勤务连当文书,刘继强在舰上干操舵兵。刘继强因救落水群众英勇牺牲,廖良开主动认下刘继强的父母为“爹妈”,替刘继强尽孝二十多年。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特别是参加越战的那些战友中更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8737093/175aef674f9927a8.jpg)
战友情是在汗与泪的忍耐中凝结而成的。在部队里,战友的目标是一致的,一个班的任务,就是班里每个士兵共同的任务,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快速高质量地完成。都说部队最能锻炼人的韧性和意志,其实,一方面是忍,另一方面也有委屈的泪水,特别是刚入伍的新兵,一些任务是流着泪完成的,但关键时刻总有战友相助,汗水和泪水都化作了信心。“我喝过你壶中的水,你扛过我肩上的枪,最累的时候多亏了你手臂和肩膀。汗水在一起流啊,泪珠也曾一起淌……”当年在部队挖排水沟、修路、砌围墙等,任务是按基层单位分的,大夏天里,汗水直钻眼睛,精壮小伙子多的连队,很快完成任务,衣服已经湿透,但仍然主动帮助力量薄弱的单位如期完成任务。
战友情是在血与火的磨练中凝结而成的。我们经常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平时训练流血牺牲也是时有发生的,有时候是因为人的过失,有时却是因为战友情谊,为了战友,为了荣誉,自己受点伤似乎真的不算什么。在抢险救灾中,战友们手挽手、肩并肩,在洪水中形成堤坝;在汶川大地震中,战士们不是选择逃生,而是与逃生群众逆向而行;在的爆炸、火灾现场,很多消防战士也是逆火而行;……受伤流血都不算什么,只要有战友在一起,就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和敌人。
战友情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凝结而成的。最能体现战友情的就是在生死关头,谁不向往生活的美好?但作为军人、作为战友,有时却不得不作为选择。革命战争年代离我们太遥远,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或历史书中看到,可就是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也会时不时发生这样可歌可泣、令人颂扬的事。当年苏宁参谋长在新兵投弹训练时,新兵因为紧张,手一滑将手榴弹掉在背后,苏宁立即冲上去推倒战友,捡起手榴弹,在扔的一刹那,手榴弹爆炸了,苏宁光荣牺牲,保全了战友的生命。原广州军区某特战旅连长刘珪和士兵伞绳缠绕在一起后,刘连长迅速割断自己主伞绳,让士兵安全开伞,把危险留给自己,幸运的是刘珪经过一段自由落体运动后,他的备用伞终于打开,刘珪得以生还。有了这种生死考验,怎么可能不交往一辈子?
几年战友,一世兄弟。战友情很让人不可理解,即使不是同部队、以前也从未见过,甚至是忘年之交,只要通过战友、网络等媒介,彼此认识了,就会一见如故,友情直至终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