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关《论语》的里里外外

有关《论语》的里里外外

作者: 张春发_66a0 | 来源:发表于2024-04-06 06:29 被阅读0次

《论语》一书读<捋摆>完了?

《论语》读完了。

掩卷回思,闭眸静默良久。

为什么要半晌不夜地想起来通读《论语》呢?

忽忆起少小时,常耳闻父辈的父辈长者,谈起村中谁谁是有修养的,是上过私塾的;望其项背,气焰里便有了高大上的成份,便豁然起敬了。上私塾,要主学五经四书,这五经四书里就含有《论语》典籍。<当然,入私塾的学子,初学还要读《三字经》、《百家经》《幼学琼林》,还有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等范例,可能是最早的少儿益智启蒙之读物了。><那时候的普通平民百姓,千家万户多半吃冇吃喝没喝又衣无衣,温饱多不继,还哪有财力与闲心供其子女读书入私熟?能上得私塾的,凤毛麟角百里挑一,其家境多半衣食维继丶富裕或小康之家。>我就常虑,也很想知道那五经四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玩意儿,于是才抽空挤时掂出《论语》来,决计哈撒哈撒儿。这是其因一。<浪漫地坦言,是欲梦回晚清与民果,与古人一同沐浴在那旧时的学习时光里,作个有品有德有才之人,日月同辉,时空不论始终,岁月恒久长。>

又,忆史上文化长河滔滔不息,自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初兴科举制,科举,据说主考的尽是五经四书里的内容,既不测数理化,也不试天文地理与历法,仅局限私塾里讲授,根本与新学绝缘,只要三篇文章弄得好,出类又拔萃,万岁称赞,就可博得功名,就可仕途,就可衣食无忧,大好前途过得蹬蹬驰儿。从隋唐科举制之前,再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考试选拔人才的体例,但有<实行的是>民间举荐制,如懂天文地理又会制造预测地震景况的地震仪之张衡,还"举孝廉不应″;而那时举谁用谁,也是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杠杆儿作选人用人之标准的,是在儒术框架下选德才兼备者而荐之的。这就私下里忽儿给我灵魂深处萌生了启迪:那儒之学说有啥主贵处?竟能贯穿上下中国史几千年又影响了祖祖辈辈几十世乃至上百代华夏人与汉家男儿的M运与前途?是否是其仅有的片面规范而严重束缚了那时代人的言行?抑或是禁锢了历代先辈们的头脑与思想?奔此,我就极想拿《论语》弄一弄,看其葫芦里到底折腾了些什么内容?其因二。

再,大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世面上忽旋起一阵风。什么风儿?果穴风。仿佛复古的意味儿很浓。一度喧嚣尘上,曾普及到各级新式学校师生去演习,还别开生面地推广到欧西方而大办什么孔穴?实践证明,雷声大雨点儿稀的神操作,大多草草了止,有的未开锣就刹了尾,弄得很是笑话儿。试想,与时不俱进又背道而弛的旧式说教,怎能胡弄得了油滑油滑的西人?西人宗教和普科意识特别严重,可谓根深蒂固,固不可彻,尔怎可只用古老的只言片语轻描淡写地愚洗西人的脑?换句话说,西人醒来梦里,也不知人家千方百计还想洗谁的脑壳与占领哪个小舅孙的中枢神经呢?奴役与跪拜,肯定是在彼地行不通的。古说儿对西人,不灵,徒劳一场,几乎一点作用也不起。

作为内陆老百姓,脑瓜里也许普遍都有个错觉,往往一提果穴,就习惯性又狭隘地认为仅是指儒门之学,而把其它门类学说排斥在外、扔了不提,这则显得见识太短了。显而易见,泱泱华夏,古老文明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绝非仅一家之言之术,还有诸子百家,还涵盖与囊括了卜筮风水勘舆及理工科幻医术等一切技能理论知识与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只是历代那些掌勺者都基本上不怎么提倡与弘扬,才逐渐式微了、湮没了,才显得仿佛由始无有或压根不存在过似的就不学之不用之了。假若从春秋战國至秦这一动荡的年月,自始至终都极力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普及科研,让科研之风惠及民间、进入百姓家,使《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及圆周率和勾股定律等深入广大人心,使人人乐而善搞创新钻科研,试展望,那时节,是不是在秦汉之初,中土大地就研发出院子D和HD来了?如此这般,还用得着反反复复更替朝代而科技不前么?还用得着到了西方新科突飞猛进之时而清人还愚昧地脑后拖着笨拙的长鞭儿跪呀哀嚎呀伸了细长脖颈任人宰割肝脑涂地一M呜呼?

那么,为什么那些破旧的学说会又在新时代里卷土重来陈渣泛起呢?这个问题很严S。但不疑难。其实也很好回答。正像明眼人一针见X地指出的,那是奴性使然,脊脑里灌满了软质流体的,严重缺了Ca的,无气节无骨骼的,伟人历经千难万险舍生忘S带领亿万先烈与仁人志士好不容易让它们立起来,挺了腰板儿扬眉吐气的好日子冇过上几天儿,又开始犯贱了,又图谋长龟不起了…如此作派,十分迎合某些人的心理,当然也得以上峰的青眯,上欢心,它们这一群哈儿,自然而然也就自得其乐了。说到底,十足的奴的本性自始至终都没断绝过。也怨不得谁谁。

其实,儒门之术,真的是灿烂古國万术之一术也。没必要大惊小怪,也没必要疯疯癫癫地扬一破履而弃万锦,得不偿失。正像钻研殷商甲骨文特出成就的民國四大家四堂<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鼎堂齐名>之一的彦堂董作宾先生所说,甲骨文,是多半在龟骨上刻字,是全用来供殷商王公贵族占卜祭祀之用,它远远不能代表殷商文化,换句话说,只是其它文化载体失传湮没了,迄今仅见甲骨文一种载体现世而己,就不能武断地以一点代面、以一斑而取全豹,也就是说仅甲骨文一例根本不能通代殷商文化。<周史之前文化典籍丟失了,商史断代了,空史了,经董作宾先生孜孜钻研甲骨文,著《殷历谱》,才把空旷迷茫的殷商历史倒拾了五百年,其功大焉!>同理,一门儒术,怎能堂而皇之敢替代果穴呢?此种认知,倒是汗颜。儒籍《论语》,其要义何在?愿窥其实质,入其腠理而析之而后快。其因三。

余下,其实也是最主要的理由,为执笔故,这是动力之源泉所在。

愚总想动动笔,日里夜里,写点儿什么?又嫌自己文字功底不牢、见识浅薄,提起用词挒句,掂不成个片儿,会遗笑大方;又虑行文布局,不知起承转合,不懂风雅颂赋比兴之诸般修辞,且让博学者讥诮;谦受益、满招损,甘当小学生,就决计从远古的古语言里找线索,踏迷径、拾贝珠,丰富自识,夯实自己的文字基础,故才拿来《论语》分析缕理,从中得一二收益为目的。此为由四也。

捧书在手,夜以继日,见曾似已习惯者,诸如温古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之句,就略之不提,见生疏之条文,才认真对之,并手录之要义,以备忘矣。历时凡四十三天,以日日新累计,共摘成四十三个片段公之于众,至此书毕。

展卷其间,次第体会了不少新知和歧义:

①通假的字,几乎含盖了所有章节。

②古今语句,大有差异,貌无似处。不能只从字面上直截望文生意,也不能简单地把古之所指硬硬生对等到今日之意会上(来)去理解,那样做,绝对易生笑话,浅显认知毕露矣。

③要领会古今语言之差异,历时数千年,风化雨蚀、斑驳疏离,早已面目今非昔比,始终演绎跳荡丶变化万端,有时还恰恰是其反义去理解才恰当,不然就钻进了S胡弄,易上下狗P不通了。

④古语,句式化即固定化体例严重,有迹可寻,不得以现代眼光随意擅自变更,变则易生荒唐,也行不通。

⑤语境感。这一点很重要。往往一段原话,分明是风平浪静的陈述句,所指又上下不沾边儿,但理解领会之时,必得补加上当时的境况<即背影或影象描摩>,才能使之通达。无语境,就失了许多意思。句不圆融、意残体失,实不可取。

⑥理解古人作文之难。字少,又无纸可用,处处篆刻成简,不易。其省字简句现象凸出,也是为当时方便,才造成后人艰涩难懂之局。

⑦《论语》与《尚书》《诗经》等统谓五经四书,是一体系,也不可分割看待之。《论语》所集语句,多有引用他文<如《诗经》>原句的,都加了规范的双引或单引号,而我为行文便利,在自录时多半省去。

⑧展句。把说不通的说通顺,就拉长了<新体文的>话语。这冇办法,也属万不得一。

⑨一字一词儿多解现象层出不穷,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在彼处是彼意,居此处又成此意。要灵活多变而待之,才可游刃有余,荡荡似水,畅行无碍。不然,理解古词古意即难矣。

…综上点滴,见其有益即用之记之,见其不益而弃之废之,至于贞见与思想如何,总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大格局才为佳。应牢牢遵循伟人教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而学之,方可矣。

    4月6日下午2点于苏州玉出昆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关《论语》的里里外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mo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