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公众号 阿润的增长研习社
今天写的东西可能和产品没啥关系,但是也可能有点啥关系。我只是在说电影。
回看自己的豆瓣发现我到今天为止看了711部电影(我不是在有意纪念日本的便利店),其实很多电影我反复看了很多遍,不然观影数不会这么少,就是因为他们太复杂了。复杂到一遍看不懂。
杨德昌曾经借《一一》说,电影的发明让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三倍,这并是说你看了电影能够长寿,而是说在你有限生命里,你可以体验很多别人的人生经历。而这种人生可能如果没有电影,需要你多活很长时间才能有可能体会到。亦或者你需要经历生死轮回,比如触犯刑罚的犯罪,一个意外的离世才能体会到。这些在电影的世界里,只需要你掏出人民币就可以获得相似的感受。
所以我常说产品经理多看看电影挺好,所谓感受,就是你能感同身受,你会在你短暂的时间里体会人生百态,这有助于“丰富”你得阅历,做出有质感的东西来。
表演的本质是什么?演员是不是和产品经理一样吗?你可能会觉得我瞎掰,您就当瞎掰的看吧。
一个通过荧幕有去表达情感,一个通过产品去表达情感。每个人都是在表演的,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早上起来,不想去上学就要装病。偷懒没写作业就要装忘记带作业(会意一笑,请比个心)见到喜欢的男生和女生要耍帅或者装萌。恋爱中的男生可能会表现的很狂热,热恋的女孩子会撒娇假扮可怜。我们没有什么时候不是在表演的。所以如果没有本我,你很难演得好,所有角色其实都是本我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是你眼中的角色,所以一千个人演哈姆雷特恐怕有一千个演法,就看谁对自己对角色理解深刻。对产品呢?是不是对我们自己的认知对产品的认知会最终决定这个产品的好与坏,我不知道,我只负责抛出问题。
1.演员和我们对于情感理解的那种自然会让观众和用户舒服
陈凯歌在《我就是演员》批评徐娇扮演的章子怡的玉娇龙,以及胡先煦扮演的张震的小虎(抱歉后面我会用到章子怡和张震来讲这个段表演关系)陈凯歌说章子怡作为碧眼狐狸这样一个武林高手碰到一个土匪张震是不会后退的。一个武林高手分分钟就弄死一个土匪为什么要往后退呢。心态不对。这就是演员把情感传递是错误的。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对观众表达你的情感。你看到一个武林高手碰到土匪会自己害怕的往后退,你看了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潜意识上它违反了你对于人物设定的认知。这种认知在产品上呢?我们的设计中有多少是不舒服的。这种不舒服是不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够毒辣。违反了我们对于用户的认知?我不知道,我只负责抛出问题。
陈凯歌随即问胡先煦扮演的张震的小虎,说小虎什么时候爱上的玉娇龙,他说章子怡给张震上药的时候,陈凯歌说上药是很后面的一情节,为什么张震一开始要给章子怡鸡吃,胡先煦回答说不想让章子怡死,但是张震是一个土匪,弄死个把人是太正常的了,至少在两人表演的时候,张震就是喜欢章子怡的,如果你看过《卧虎藏龙》你会发现张震和章子怡彼此喜欢会更早,从张震夺走了章子怡手中攥着的梳子,并对章子怡眨了一下眼睛(抱歉,我不能用抛媚眼这样恶俗的词汇)。然后章子怡骑马追了上去,他们两个一路在马上刀光剑影,拿着长枪你来我往,那不是打斗,你再去看看那应该是两个人互相爱恋的试探,是一种你来我往的感情互动。基于你对两个人情感开始的认知是错误的。你的表演就是错误的。
徐峥说娇扮演的章子怡的玉娇龙,以及胡先煦扮演的张震的小虎在拥抱的时候摇晃的很厉害,这个也是错误的。两个高手,一个是碧眼狐狸,一个是土匪是彼此抗衡的,所以你去看张震的章子怡的表演所有的环节,罗小虎和玉娇龙都是在对抗,最后玉娇龙拿发簪扎了罗小虎,罗小虎没有躲闪,迎着这个发把章子怡压倒了,最终章子怡放弃了抵抗,其实是一个强者用强硬让一个武林高手柔弱了下来回到一个女人的状态,所以不可能是两个人抱在一起不停地摇晃,两个人应该是用力的彼此较劲。两个强者是对抗的状态,不是风雨飘摇的状态。
整个徐娇扮演的章子怡的玉娇龙,以及胡先煦扮演的张震的小虎的《卧虎藏龙》演的不好就是这种基于对人物理解的错位,导致无数的细节处理的错误,然后观众看了就会觉得别扭。那么产品设计呢?
我附上链接大家自己体会一下:
https://v.qq.com/x/page/z0765vn1qkz.html
视频为徐娇同学表演的玉娇龙,大家凑合看吧,和国际章差的太多。
扑街表演后的点评如下:
https://v.qq.com/x/page/h0784s23r6w.html
电影和产品的关系,当然我不是硬掰扯啊。就是人是有这种诉求或者需求,情感诉求,然后通过导演的表达的意境达到了一种共鸣,或者说需求和诉求的满足。这个和产品是一样的。楞掰扯,你可以说电影就是一个产品。只是他和用户是没有什么互动的。只有情感的表达。从这个角度看,电影更厉害。在没有互动的情况让你代入进来。这就是为啥电影会有尿点。但是APP你很少有尿点。你不喜欢就卸载。
2.细微心态的感受可以通过电影来品味感受
记得有一位导演很忙拍电影很长时间不回家,杀青后回到家里面有天出门他的孩子对他说欢迎您再来,他忽然发现孩子已经在意识上认为他是陌生人了。这个点被导演捕捉到,进而放大到时间与感情的关系,于是乎他拍了一个两个家庭因为护士报复调换了孩子,然后彼此慢慢熟悉自己血缘孩子的故事,这位导演就是是枝裕和,电影的名字叫做《如父如子》。我们总说需求,很多时候是不是产品经理不敏感,不能够捕捉到用户细微的需求,进而把们塔门放大共性需求上,在扩展到普通人群中。
3.如果说产品反应你的角度和感受,其实电影也反映了导演的角度和感受
你对一个产品和人的本质需求看的越透彻,你的表达方式就越丰富。为啥很多人认为产品经理要热爱生活啦,然后旅游,各种好奇心啊。我也曾经觉得特别鬼扯,其实还是说体验来自于你自己去亲生经历,也来源于对经历的抽象体会,也来源于感受。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你会觉得他们说的也是对的。本质上讲,他们只是希望产品经理对于感觉和需求理解是敏锐和透彻的。这样的你的手段才够准和老道。
所以我们要去看本质,人类的本质上的感受,这些是不会变化的。所以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采访中曾经表达过,在他看来:电影这种形式是长期的,可能是永恒的。人类从有了人类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了演戏这个东西。就需要剧场,就是说你在岩洞里面,我今天讲点的火花活灵活现。,我今天打个狮子,活灵活现的讲,大家注意在听,其实这就是一种表演。逐渐演化到一个庙堂上有一个大祭司,然后传到讲故事。大家来听,包括到希腊剧场人需要有这种精神活动。而且是群聚的,是在一个某一个媒体,某一个幻觉里面的。大家去投入,共同去经历。这个东西不是一个人的,我觉得人永远需要这个东西。
李安认为这种人类行为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他认为这个东西是不能一个人的,并且人类永远需要这个东西。或者说他写进了我们的DNA里面。所以说李安一直在思考一些本质的东西,如果说我们电影的角度是一种,那么李安看待电影的角度足够的抽离和透彻。他认为的这是人类历史行为的延伸。这种透彻会影响他的行为。我们做的不好并不是我们的方法技法不够,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认知不够。
所以当面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时候李安其实在访谈中更多的是在谈到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拍摄的手法。李安的阐述始终没有脱离他对电影的认知。就是人需要有这种精神活动。而且是群聚的。对于120帧 4K 3D他的理解才会发生质的变化。首先李安认为用120帧 4K 3D去模仿24帧电影是很不明智的。不过是一种拍摄技法的套用。基于电影是表达情感的这个看法上。李安认为120帧 4K3D就是又脱离于传统的电影表达的方法。他要求乔阿尔文用眼神去传递情感,当演员进入状态,他的脸红,他的所有的表情细节变化都会被拍摄进去。这更考验演员的演技,120帧 4K3D让演员的皮肤,毛细血管都看的清清楚楚,这时候回归表演的情感传递应该就是直接拍摄一个没有化妆的乔阿尔文,而不是去模仿24帧的拍摄手法让用户去脑补一些细节。李安认为技术让真实达到了极致,他用真实的表演来表达真实。他自己也废弃了很多拍摄的镜头,因为他们是在夏天拍摄冬天的场景。但是演员的皮肤因为120帧 4K3D,太真实了,他说观众不是傻子是会看出来是夏天而不是冬天。
李安还讲了一个他撞车的故事,他有次开车带家人去玩两边都是雪墙,估计是大雪,对面开来一辆车,他说你其实根本没有思考时间,2秒后你就撞上去了。24帧电影,因为他只有快格拍的,但是没有快格放。如果在2秒钟你拍了120帧,你只能以24帧放出来,那就变成了10秒钟的慢动作。用户看到的就是slow motion,一个慢动作。传统的电影只有快格拍摄,但是没有快格播放,所以他们处理快格就是一个slow motion。李安认为正是因为技术上没法快格播放才使用了慢动作来表现。为什么当技术上满足了快格播放,还是要模仿24帧slowmotion呢,难道不是120帧放2秒钟 ,让用户也体会这种真实的短时间的高信息量。他认为这是种更本质的表达方法。
电影技术和数字技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苹果的产品终将被扔进大海,但是皮克斯的是永恒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个人不是很推崇《疯狂动物城》并不是它不够好,而是它的好只是一种技术上的好,动物的毛发,质感做的无懈可击。特别是兔子朱迪坐火车赶往族托邦城便随着主题曲《try everything》的时候,你会惊讶于他们把场景制作的太真实了,太牛X了,从大沙漠到热带雨林,我内心里佩服乔布斯他对技术的预感,看的我热泪盈眶。但是故事的内核就是一个种族冲突问题,不是太深刻的问题,他是一个收敛的问题,因为种族问题解决方案是一个很明确的。所以我给了疯狂动物城如下的评论:
相比较我会更喜欢coco,皮克斯的厉害就在于这种亡灵问题他都可以处理,而且处理的特别好,要给小孩子看死亡是很厉害的事情,他在讨论一个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不收敛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讲述了一个精神上延续生命的主题。这个问题探讨和敢于去探讨就是在难度上很高了,何况皮克斯通过墨西哥亡灵节很好的表达了导演对死亡的看法。
技术只是为了表达感受,感受和人类的诉求才是应该被关注的。而不是过分沉醉在手段和表达方式上。表达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这篇文章以我最喜欢的华人导演杨德昌开头,那么就用第二喜欢的华人李安结尾吧。在比利林恩中,李安放了一个Krishna 象神,这个神呢,是印度湿婆神的儿子,众仙人口述了《摩柯婆罗多》是由象神记录下来的。相传他写到一半,笔就坏了,他就折下自己的牙齿蘸上墨水,最终把《摩柯婆罗多》写完了。最后抖一下机灵好的电影会有很多小的细节让你欢喜,那么产品呢?我只抛出问题,我不解释。
如果你看懂了这段可以微信告诉我,我为啥要把它写到我的文章里。
大师的背后亦有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