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 央 帝国的军* shi密码读书笔记(已完结)
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缺乏制高点的叛乱(公元622—公元763年)

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缺乏制高点的叛乱(公元622—公元763年)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19-10-09 10:29 被阅读0次

    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缺乏制高点的叛乱(公元622—公元763年)

    大唐是一个失衡的帝国,政治中心在长安,经济和税收中心则在江淮一带.节度使本是为了解决军事财政问题而出现的,但却使经济被拖垮。安禄山占据洛阳后,在西边无法突破潼关守军哥舒翰;在东南方向,张巡在雍丘(河南省杞县)和睢阳(河南省商丘)血战不屈,使安禄山无法占据江淮的粮仓;西南方向,南阳太守鲁灵在叶县设防,阻挡了安禄山占据南襄隘道。使他只得占据唐朝领土中部的反“L”型的平原地带,虽然是富庶地带,但缺乏高地,即缺乏战略防御点。在他占领洛阳后,他的根据地(幽州,河北一带)也陷入混乱。此时安禄山在留守洛阳还是返回幽州之间犹豫不决。唐朝内部的宰相擅权,内斗不断,使唐朝失去了失去了剿灭安禄山叛乱的机会,反而让他占据了长安。唐玄宗向四川境内逃去,大唐盛世不在。

    都是藩镇惹的祸

    唐初的军事制度是继承了隋朝与北周的府兵制,财政制度极其简化,不重视正规的财政税收,希望通过公廨田和公廨钱进行自我维持,但事实上这样的财政手段还是失败了,财政处于紧张状态中。唐代还是个少数民族都很发达的时代,为对付蛮族而发动战争,使本不健康的财政承受更加大的压力。在唐玄宗时期,分化出了“贤相集团”和“敛财集团”,后者逐渐控制了中央政府。军事制度也出现了巨大变革,设立了节度使,权力高度集中,负责军事、民事和税收权,可以直接从民间募兵,这些兵对节度使忠诚,可以看作是其私家兵。随着宰相一职被敛财集团把持,集团内部开始了严酷的内斗。在李林甫时期,甚至将节度使授予归顺的胡人,使边境的军政大权落入满族手中。

    杨国忠接任后与节度使们起了冲突,削藩举动更是激起安禄山的疑心,叛乱已无可避免。

    安禄山的智慧与失误

    公元755年,杨国忠在长安城内针对安禄山的行动促使安禄山起兵反叛。此时安禄山占据的是卢龙,范阳和河东三地,唐朝掌握了山西与河西,有战略地理上的优势。安禄山决定首先镇住河北,如此才能巩固北方基地。他将计划分成几个部分:一是保住大本营(大同,幽州,辽东一带),为此他在太行山井陉设防,并进攻唐军基地太原;二是保护自己的后勤以及破坏敌人后勤,他重重兵防守永济渠,切断通济渠,并向襄阳进军,封锁次要通道;三是尽快攻陷洛阳和长安,对洛阳的占领切断了长安最主要的粮食运输通道路。对粮食短缺的恐慌以及内斗使唐玄宗诛杀了本计划退守潼关的两位将领,唐军的混乱以及皇帝的昏庸显示安禄山的叛乱似乎能够成功,但他却遭遇了第一次的转折点。

    唐军的关门打狗战略

    安禄山对山西的漠视最终导致了唐军的局部反攻。郭子仪出兵反攻占据了巴邑,雁门一带,掌握了朔方到太原的关键性道路。从太原通过井陉进入河北,唐军不断骚扰安禄山,而在河北的颜氏兄弟(颜杲卿和颜真卿)起兵效忠唐朝,其他各郡也纷纷响应。李光弼出兵河北,击败了史思明。在南方,叛军分三路:直接向西攻打长安;向东南经淮河到达长江,占领粮仓;向西南进攻南阳盆地,襄阳和荆州,夺取长江中游,这三路叛军都遭到了抵抗。在西路,唐王朝任命悍将哥舒翰坚守潼关。对于唐王朝匆忙启用新的物资运输路线(沿长江到武汉,转汉江,过襄阳后沿汉江进入汉中,再走陆路到长安),安禄山决定在襄阳截断运输船队。但南阳太守鲁灵在上叶县与南阳的死守,却始终没有让叛军摧毁襄阳的运输线。安禄山的军队在雍丘和睢阳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此时安禄山的军队正式被限制在一片广大的反“L”型的平原地带。这种局面是几位大将不经意间配合的结果。但杨国忠因私心逼迫哥舒翰出战,被安禄山利用破了潼关,形势瞬间直下。李泌奇谋空叹息

    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在马嵬坡杀死杨国忠以及杨贵妃。太子李亭前往灵武,称帝,为唐肃宗。

    在肃宗前期,安禄山占据华北和关中,唐的领土七零八散,军事重镇朔方和太原需要外界运粮救济,但运河交通线被破坏。南方永王李璘叛乱,不得已唐政府新设多个节度使,这种随意设节度使的做法使唐王朝更加支离破碎。此时安禄山占据长安后,本应继续平定周边地区,但他只继续向江淮和江汉用兵,对关中却无合理战略。与此同时,李泌针对当时的形势,决定暂不收复两京,而是借助两京拖垮安禄山。他的战略主要是:在河北扰乱安禄山;出兵河东,威胁潼关,华阴;同时从燕山以北进入北京,将其老巢端掉。如李泌所料唐军很快占领了两京,但叛军却回到了河北邺城。而后出现了大将史思明的叛乱。因为没有采取李泌的战略,唐军没有彻底歼灭敌人老巢,给后来的唐军带来了更多的伤害。

    史思明的叛军与李光弼领导的唐军展开了消耗战,但来自唐朝皇帝与太监的干扰以及叛军的内乱使两者开始拉锯战。唐军新统帅仆固怀恩任命了几位反正的叛军大将,为中央政府的支离破碎埋下了新的叛乱的种子。

    节度使的设置导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叛乱被镇压后,看似完整的唐王朝已经面目全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缺乏制高点的叛乱(公元622—公元763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mw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