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一直在追看王凯和江疏影主演的《清平乐》,叶秋臣当初留意到是正午阳光出品就早已列入了必看清单。
我个人对此比较明显的感受是,这部剧特别适合在心浮气躁的时候观看,看后会让自己慢慢沉淀下来,思考更多层面的人生。而且最好不要加倍速,需要慢慢地品味其中的甘甜滋味,看久了就会发现在观剧的同时自己早已悄悄进入了那个故事,代入了某个角色,然后看到了岁月长河中每一块被磨平的棱角,逐渐开始释然和感叹,或是无奈和唏嘘。
事实上《清平乐》不属于那种节奏快到马上想要知道结局的类型,因为历史早就注定,只要大体框架不改,每个角色后续的故事走向基本可以猜个七七八八,大到宋仁宗赵祯,小到内侍宦官梁怀吉,只要有心去搜一搜,都可以知道。既然人物的架构已定,那么其间人生的过程才是值得去细品的那杯好茶,就这样娓娓道来的感觉,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表达方式,我可以看100集都不腻。
总体来说,《清平乐》的故事伏笔和埋线都比较长,可能前几集偶然出现的人物,后面都有相应的情节安排。可能之前偶然的举动,后面都会成为大事件的重要导火索。
每个角色都是有点自私的普通人,表面上做着不可理喻的事,实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执念罢了。他们一直在自己的圈子里苦苦挣扎着求存,最后不过是走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围城,城门紧闭,让人喘不过气来。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曾写道“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正是相似的意境。所谓一切景语皆人语,词人对景抒怀,表面看的是风景,实则感念的是心境。
读词的人也是如此。
除了表达思乡忧国的心绪之外,那如屏障一般的群山,不正是我们每个人为自己画的圈子吗?圈子内,不刚好就是那逃不出也舍不得离开的围城吗?此情此景,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间,大家都选择了城门紧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立无援的城,这便是我理解《清平乐》中的“孤城闭”。
在剧中,最大的一座孤城,最令叶秋臣感慨颇多的角色,就是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赵祯。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都羡慕做皇帝的生活。
不仅是绝对领导的身份,底下全是俯首听命的臣子,更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不论在事业和生活上看起来都是双丰收的模样。
若是不在乎后世评价,不理会留下什么功与名,只平庸做个昏君去享受短暂一生的荣华富贵,只推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理念,那似乎听起来会逍遥自在许多,只需要自私地把一切想要拥有之人和物都尽揽囊中即可。
不过在这样的君主统治之下,受苦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
痛快了自己,恶心了众人。
若是想做一个为民谋福祉的好皇帝,希望自己所治之世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扛打的基础,那就远比你想象的要困难许多。人的精力本身是有限的,不仅要平衡朝中势力也要平衡后宫争宠,但前者花费的精力远比后者更多,毕竟前朝需要处理和判断的大小事多如繁星,太重事业的帝王总会落得一个薄情的评价,相对而言在子孙后代方面也会薄弱一些。
其实我们在剧中就能感觉到,王凯饰演的官家其实并没有爱情。
人总是矛盾的,官家也不例外,女人们对他的感觉,叶秋臣认为用陈粒那首《易燃易爆炸》中任何一句歌词来形容,都是极为恰当的。
对曹丹姝,他一方面渴求那个在人前被挑不出任何毛病的皇后,一方面又希望她可以与自己像普通夫妻一样闲话家常;对张妼晗,他找到了这个女人身上一直禁锢着自己的枷锁得到释放的感觉,宠爱她就像宠爱一只没有锁在笼子中的鸟儿,和当初对陈熙春是相仿的;对苗心禾,他更多地是将其视作亲人,这种陪伴是一种习惯,甚至不晓得到底是否曾有过爱情,便早已转化为亲情了。
此后的再多女人,也不过都是各种具象化的感觉,名字不过只是情绪的代名词,而不仅仅只是“爱情”这么简单。
在子孙方面,宋仁宗的后代命运普遍非常坎坷,不仅在剧情中我们看到赵祯一而再再而三失去亲生骨肉,翻开历史中记载的相关内容,也能得知那些亲生儿女的结局,都令人感到惋惜。仅有的三个亲生子均早夭,女儿也是离开的多于活着的,齐刷刷的关键词都是“早夭”和“追封”。长大成人的仅有四个,剧中的长女徽柔就是其中之一。最终,赵祯不得不去选择其他宗亲之子,历史上的结局也是养子继位,即剧中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曙,后来成了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宋英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有一首《好了歌》,后人评价为“大俗中见大雅”。
里面说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对于想成为君主的人来说亦是“世人都晓皇帝好”。
但“好”的背后都是什么呢?需要牺牲和付出什么呢?又或是必须承担什么责任和代价呢?
考虑的人,不过寥寥。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