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要饮酒,营造节日气氛。通过饮酒,可以增添喜庆氛围,这也是酒的作用。
酒与春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春节,俗称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 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 来了,需用鞭炮轰,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悠久、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 改称为春节。在这一盛大节日中,各地有众多习俗,饮酒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饮春酒除了欢庆佳节外,更主要的目的是驱除恶秽之气,以求长命百岁。
酒与清明节一祭拜亲人,饮酒怀念
清明节早在古代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人们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既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
酒与端午爷—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定下来了。端午节的形成主要是为悼屈原和辟邪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相传他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江中的渔夫闻讯泛舟赶来打 捞,费尽周折也未见到他的尸体。为了保护屈原尸体不为蛟龙水兽所伤害, 将粽子、雄黄酒等物扔进江中。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旧时,每逢端午节,不少地区都有饮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惯。民俗约定要在这一天饮艾酒、菖蒲酒、雄黄酒,以禳毒除病。再就是饮菖蒲酒,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唐代即有饮菖蒲酒的记载。 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本草纲目》《普济if》 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
酒与中秋节—月下饮酒,阖家团圆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与家人团圆、赏月、饮酒的日子。八月十五 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此夜,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 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都离不开赏月饮酒。《开元天宝遗事》 中记载了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到了清代, 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
酒与重阳节一登高饮酒,延年益寿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叫重阳节, 现也叫老年节。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 饮菊花酒等。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习惯。人们在重阳日佩茱萸,认为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常饮菊花酒可“治 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 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酿制菊花酒,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酒与除夕一饮酒守岁,辞旧迎新
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为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 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按习俗是要祭祀的,当然也要用酒和饮酒。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二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 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辙在《除日》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 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