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活着,很清醒,但不能说话,不能动,脑子还会思考,可身体却没有任何感觉,连痛感都没有了,你会害怕吗?
想象着自己这样了,害怕有之,但更多的是恐慌和不安。自己的身体背叛了自己的脑子,一个可以发号司令,一个无动于衷,来自自身的安全感为零。
大脑的死机是个奇怪的无痛进程。他觉得那应该更痛才对。
“你害怕死吗?”她问。
不害怕死,他想,但有点害怕自己所处的这一阶段。每一天,我都在丧失一点自己。
这是一个女儿和生命即将消逝的父亲的对话。父亲已经失去了声音。他想用写字的方式给女儿留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帮助她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就为了子女用尽全力。父母用他们学到的一切技能无声的引导孩子认识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相处,而孩子对这些引导不是无动于衷就是不屑一顾。
我也是这样的,在经历了爷爷奶奶的去世,而爸爸在言谈举止之间无意流露出的不安全感,以及偶尔像孩子撒气一样的无理取闹,我觉得爸爸越活越回去了,懒得理他。
爸爸已经63岁了,奶奶去世之后他还没有怎么流露出这种不安的焦躁。但是爷爷去世之后的两三个月里,他那种不安和焦躁特别明显。
没有什么事情,大家正常的沟通,他突然会说:“你爷爷死得很可怜,我对不起他。”他说爷爷可怜是因为最后的一个月,爷爷也吃不下,又睡不好。爷爷的病症检查出来之后没有住院很长时间,就回家了。
其实我觉得爸爸兄妹五个的选择没有错,一个88岁的老人,癌症末期,你让他待在医院里或者去做手术,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医生都不让做。
但是爸爸时不时的就冒出类似这样的话,他内心里觉得如果我是有几百万,或者有很多钱,我就给他一直待在医院里,也许他就能少受一点苦。他失去了妈妈,又失去了爸爸,所以他反复的就让自己困在这种自责里。
妈妈说有时候爸爸跟她聊天也会偶尔的冒出来:“我很可怜,没有爸也没有妈了,再没有家可以回了。”
但是我作为旁观者,最后的那一个月二叔回来了五天,陪了爷爷住了一夜。那一夜不知道二叔和爷爷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半夜爷爷从房间里爬到门外面,死活不愿跟二叔待在一个房间里,二叔把他弄不回房间。
因为爷爷一直是住在我家,所以当天夜里二叔又不得不去楼上把爸爸叫醒陪爷爷,后来具体到底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争执,过了几天,二叔给了爸爸2000块钱就走了。
老人愿意和他待在一起,他还觉得自己对不住老人,我不明白像大姑小姑他们只偶尔过来看看,都没有陪伴,都没有觉得内疚,为什么就他一个人就走不出来?
但是《岛上书店》的那一段话我明白了,其实爸爸不是对爷爷的去世耿耿于怀,他是因为父母离开之后,自己所处的每一天也都是向死亡又近了一步,没有人挡在他跟“死亡”这两个字中间了。而他只能向死亡前进,只有去处看不到来处。
他是亲自经历爷爷每天失去自己一点的那个经过,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爷爷每一天都向死亡靠近一点的变化。也许爷爷有时候不经意说出来的话,面对死亡的无助以及无力,让爸爸不安并且焦虑,并且想到自己。
这是否也印证了当知道自己生了很严重的病之后,我们不是被死亡本身吓住,而是被这中间可能所要经历的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震慑住。
以前不会读书,通过这几天陪伴阅读和解读分享,让我打开了自己的思路,更深的理解阅读的意义所在。如果你对生活不满意也来读读这本书吧,说不定也会找到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