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做事磨磨唧唧,源于父母的过度保护

孩子做事磨磨唧唧,源于父母的过度保护

作者: 双语博士小乐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0:44 被阅读0次

先来看看妈妈们最容易吼叫的几个场景

1.写作磨磨唧唧,陪了三个小时了,作业一半还没写完,你出去五分钟,他就在那偷着玩了。

2. 没有上进心,就算考到班里倒数后三名,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臭骂了几次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

3. 做事情拖拉,丢三落四,你喊他他跟没听见一样。

4. 沉迷手机和游戏,屡禁不止。

孩子磨磨唧唧、丢三落四等坏毛病的养成,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很多父母面对孩子这些坏毛病束手无策,除了大吼大叫拍桌子无计可施,来看看下面这位高情商的妈妈,怎么做的。

11岁的妮可起床后总是磨磨蹭蹭,经常错过校车。妈妈不希望她在学校挨批评,就开车送她上学。但越是这样,妮可就越磨蹭,妈妈几乎每天早晨都要送她上学。妈妈厌烦了妮可的拖拉,然而却一直开车送她,希望她上课不要迟到,同时祈祷妮可第二天能够奇迹般地准时出门。

后来,这位妈妈终于明白自己成了妮可的坏习惯的帮凶。而她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女儿不受到她所面对的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于是,她改变了做法。她承认,准时赶上校车是女儿需要学习的一种技能,否则就会逐渐发展成不尊重别人日程安排的习惯。

某一天,妮可起床之后,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帮助她赶上校车,而是站到旁边,把一切都交给妮可。毫不奇怪,妮可错过了校车。当时,母亲没有拿着外套和车钥匙冲进来,而是穿着睡衣,慢悠悠地喝着咖啡。一分钟后,妮可才意识到,妈妈今天早晨不会开车送她。她吓得哭了起来:“妈妈,我该怎么办,你要帮助我。”虽然看着女儿担惊受怕并不舒服,但母亲知道,让妮可知道迟到的自然后果更加重要。于是母亲让女儿坐在那里焦虑了整整五分钟——这不是一种指责,而是让女儿冷静下来思考各种因果联系。然后,妈妈建议:“让我们想想解决方案。”几分钟后,妮可实事求是地说:“学校已经开始上课了,我只能去老师的办公室开一张迟到证明。”当天,妮可得到了迟到证,从此以后,她再也没错过校车。

这位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思考:女儿是否缺乏安排时间的技能,抑或是她有能力管理时间,但没有看到管理时间的必要?因为母亲总会开车送她上学,保护她不被后果伤害。关键在于,父母要判断孩子是缺乏技能,还是由于没有察觉到后果的可怕而并未采取适当的行为。

妈妈们宁愿每天早上催一万遍,“快点穿衣服、快点刷牙、快点吃饭啊”,

甚至边穿衣服边打孩子,却不能接受孩子因为无法准时报到而受到老师的责备。

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我们很怕无法控制孩子,担心这样他们的生活就会变糟糕。这种无助感触发了我们的焦虑,使我们诉诸错误的方式:剥夺孩子的自主性。我们错误地认为,如果直接控制孩子的生活,就会得到更确定的结果。换言之,对孩子实行层层控制是试图对抗生活的本质,删除那些固有的风险。

我们控制欲的原动力不仅是自身的焦虑,孩子的焦虑也参与其中。事实上,他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焦虑和我们的焦虑会形成一种化合物。

在这个例子里,母亲看出,妮可拥有管理时间的能力,但并不觉得需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得很好,因为妈妈会充当她的司机。显然,母亲的做法对女儿没有益处。这不是妮可的错,而是母亲在人为干预妮可学习守时的过程。母亲在反感开车送女儿上学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如果女儿上学迟到了,后果应由她自己来承担,而不是由父母来承担。

我们无法完全回避焦虑,因为它是生活和呼吸的自然组成部分。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如果觉得肚子饿了,就会焦急地哭闹。如果我们感到孤单,焦虑就会促使我们呼唤父母来安慰我们。如果让孩子自然地体验到焦虑,并且达到足够的“剂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的成长。

家长的任务不是消除焦虑,而是监视它,使它既不太少,又不铺天盖地。有些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加敏感和脆弱,我们应当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恐惧灌注到他们身上。通过适当的指导,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能够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父母需要认识到,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自然忧虑不仅没有关系,而且还很有益处。当然,前提是可能需要父母的适当干预,以确保不会发生意外。

父母无论是把自己的焦虑卸到孩子身上,还是保护孩子不受自身行为引发的自然后果的影响,都是在剥夺孩子发现自身韧性的能力。相反地,如果让儿童感到适当的焦虑,比如面对一个似乎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求解决办法。

如果母亲希望取代焦虑自然发生的过程,妮可就没有机会学会时间管理。给女儿适度的警告,她就不会再让母亲做司机,并且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自律优势。

父母需要认识到,当我们无法确定孩子是否掌握了缓冲紧急事件的技能时,应该让他们面对失败的情况。与其处处为孩子安排好,不如给他们一定的考验,以便帮助他们发展应付不同情况的能力。

妮可在一天之内就学会了母亲此前很久都没能让她接受的教训,这是因为母亲让她直接面对迟到的自然后果——而后果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致力于营造“好父母”的光辉形象,不肯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但这样做反而称不上是真正的好父母。他们试图延缓孩子面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忧虑,这其实是扼杀了让孩子真正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如果父母还要对孩子大呼小叫、严厉谴责,那么父母和子女的焦虑水平都会飙升。

习惯在孩子快要迟到时送他们上学的爸爸妈妈们,如果不愿意让迟到的后果生效,至少也应该平静地把孩子送到学校,不要抱怨。一面在口头上痛斥孩子的行为,一面在行动上加以默许,这样做会加倍地伤害孩子。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一致性。关于纪律的书强调一致性,我也想强调一致性,一致性意味着父母要始终坚持和维护自己的意志,但它并不等同于经常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办。一致性是指,我们的言辞要和我们最深切的感受以及现实的情况保持一致。一致性需要我们明确意图,针对现实情况。当我们尊重现实的时候,我们的话语自然就带有权威性。

之前对于妮可的磨蹭,她母亲既没有申明自己的意图,也没有与现实保持一致。这就是她表现得软弱无力、在批评和保护孩子之间犹豫不决的原因。焦虑导致母亲无法看到女儿行为的后果,尽管它们已经呈现在她的眼前。她一直在向女儿传达双重信息,这对孩子来说具有毁灭性。

我们怎么能在自相矛盾之中教导孩子呢?只有与孩子的互动保持明确的一致性,才能有效地教导孩子。一面在口头上痛斥孩子的行为,一面在行动上加以默许,这样做会加倍地伤害孩子。一旦父母意识到人为干预和自然后果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就需要确定各种情况导致的自然后果,然后在让自然后果生效方面保持一致性。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墙上画画,有效的纠正方法并非拿走孩子的颜料或者不让他玩电脑。我们应该让孩子面对这件事的自然后果,让他们知道清理墙面有多么麻烦,所以要在正确的地方画画。如果孩子不吃饭,就让他们挨饿,直到他们和父母一起制定出有效的饮食计划为止。如果孩子不写作业,不要催促,让他们第二天直接和老师解释,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补作业。如果孩子不按时睡觉,第二天不要叫他,让他睡到自然醒,自己承担后果。

如你所见,在每种情况下,结果都会自然出现,并通过环境的直接反馈给孩子教训。直接和即时的反馈是最好的老师,人为的“纪律”永远无法与其有效性媲美。其实,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只是执行起来很难,它需要我们允许后果自然呈现,而不是运用传统的纪律来约束孩子。

相关文章

  • 孩子做事磨磨唧唧,源于父母的过度保护

    先来看看妈妈们最容易吼叫的几个场景 1.写作磨磨唧唧,陪了三个小时了,作业一半还没写完,你出去五分钟,他就在那偷着...

  • 磨磨唧唧的孩子

    陪伴孩子多用心,发自内心去做一件事,好与坏都没关系,都是学习! 去公园玩儿买了风筝,爬完雪山之后,在广场上放风筝。...

  • 磨磨唧唧

    冬去春来,年的回味过后总会有所期许。犹如日间忙碌尚能饭后泡壶茶,虽窗外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但入口还是自己钟意的茶水...

  • 磨磨唧唧

    收到你的礼物以后,春天还没来,秋天就来了。 依稀记得那年花开月正圆。也是这条曲曲折折路。也是花开少年时。耳畔尽是欢...

  • 磨磨唧唧

    有一个爱干净的婆婆,挺好,家里挺舒心 有一个爱干净又唠叨的婆婆,好吧,也算一会,女人都爱说话 有一个爱干净又唠叨又...

  • 磨磨唧唧

    张敏被调到德育室,其实她是不愿意去的,所以领导给她说让她去德育室,她脸色很不好看,办交接的时候,就一直磨磨唧唧,一...

  • 爱≠控制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通常是源于父母有被人需要的需要,通过被孩子需要可以逃避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生存焦虑。而敏...

  • 上学后孩子做事磨磨唧唧,家长如何应对呢?

    1、 朋友家孩子小米7岁,长的文文静静的,是个挺乖巧的宝儿。上了一年级后,因为没有提前进行小学预习功课,语文的拼音...

  • 磨磨唧唧的生活

    休息两天 在家窝了两天 抱着iPad 捧着手机 把自己过的好像什么事也不用理会 散漫 安逸 都说不进则退 比起同龄...

  • 幼稚的孩子能够让父母成熟

    大多数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是过度保护,就是过度干涉,唯独没有恰如其分的尊重。 过度保护是担心孩子吃不了那份苦,受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做事磨磨唧唧,源于父母的过度保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s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