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享福是不是躺着吃,吃了睡,睡了吃?
前两天看了一个新闻,一个茶话会分享家庭养老和育儿的理念,一个自主创业的人说:“我妈70岁了,我还和她说,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当时,台下一片哗然,所有人都很惊愕。
“你都这么大腕了,市中心大平层住着,为什么还让70岁的老母亲出去打工啊,这也太不孝了吧。”
他解释说道:“其实你们不知道,老年也需要忙,也需要存在感和目标感,也需要一份工作,体现价值。”
这四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后的变化,使一部分人意识到了,人不应该只追求温饱就满足了。
人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会活的更有质量,更有内容,也会更加开心。
但是我们的上一辈,在自己的意识里,生命的前半段在温饱线挣扎着,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只有饿和不饿,苦与不苦。
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土里抛食就好了,所以他们的终极理想是“享清福”,躺着,什么都不干。
而不是“实现自我,快乐”。
他们根本没见过,没听说过“实现自我”这种活法。
所以,即使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不仅不再为温饱发愁,也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社会条件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很多那个年代的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封闭了,无法跟得上现代社会的步伐,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
十年前,我看到母亲的同事们,有的退休后没事做了,很快萎靡不振,开始频繁出入医院,没多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心情也郁郁不乐。
就劝我母亲,你退休后要不去旁边钟老师家的幼儿园帮忙吧,不用太累,每天有点事情做,还能教小朋友。心情和身体也能保持活力。
旁边一位阿姨马上阴沉着脸问我:“你和你老公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不够花吗?别惦记着你妈的钱了。怎么不懂孝顺呢?”
我当时百口莫辩。
的确,很多人把老人退休后享福,理解成把老人供着,养着,让他们混吃等死。
甚至把他们接到儿女的城市里,远离家乡的亲朋好友。呆在家里大眼瞪小眼,无所事事,往往看起来的至孝,其实是不孝。
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开心的。
所以,我希望等我老了以后,我的生活不用儿女来安排,我也不打算退休享福。
只要能动,有生活自理能力,我就会一直工作,或者旅行。
因为混吃等死不是幸福,创造价值,发挥潜能,心里充满实现自己的快乐,才是幸福。
生活经历决定当下的认知,这是人的本能。我们和上一辈人没有共同的经历,必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但是,作为一个思维开放,能够不断自我教育,思维保持迭代的现代人,一定是根据当下的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根据年轻时候的经历被动的形成认知。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永远活在当下,而不是被过去形成的认知蒙蔽了双眼。
记忆造成的虚妄,就像给思维上了镣铐,往往让人即使遇到更好的条件,也无法开拓生命的广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