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

作者: 紫筠散思 | 来源:发表于2017-05-26 13:12 被阅读97次

    上周写的《爱情三境界》,提到《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问答,三位学生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关于知者和仁者的三种境界。子路认为,知者和仁者,应该是他人了解和喜欢自己;子贡则相反,认为应该是自己了解和喜欢他人;颜渊超乎两人之上,认为应该是自己了解和喜欢自己。《爱情三境界》讲述了仁者的三种境界,今天再来谈谈知者的三个境界。

    01

    处于第一境界的人,总是希望别人了解和理解自己。一旦遭遇了别人的误解,心里想的都是别人的错,喜欢抱怨,总有怀才不遇之感。这些人永远不明白,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心中的自己,往往是有差距的。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说:「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自命潇洒的『帅哥』,照不见他本相的浮滑或鄙俗。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品性呢!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这种认知状态,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以为是。其实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笑来老师说:「杜绝这些偏差的方式之一,是通过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帮助自己纠正偏差。而另一个更为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是『直接开始做』。」我在《如何超越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一文中,讲到河神的例子,他就是直接行动,顺流东下,看到了海神的美,才醒悟自己原来有多丑,很快走出了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我们向别人展示的,是自己的真面目,而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就不会产生「认知偏差」,根本没必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马云曾经说过,其实这世界上基本上没有真正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有才是一定会有显露的机会,是一定会被发现的。只是你是否有真正的才,或者是你的才远远不如你其它地方的不才,或者因为你的那些不才,让人宁可放弃不用你的才。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是金子的话,根本不必担心别人看不见,真正应该担心的是,金子就在你眼前,你却当它是沙子。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2

    「知人」绝非易事,古人云:「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而且,知人也很重要,因为知人方可善任。《逸周书》设有《官(观)人》篇:「设之以谋以观其志,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酒以观其恭,纵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之以观其不狎」。这是对人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可见知人之不易。到了魏晋时期,刘劭作《人物志》,更进一步将其系统化,提出九征、八观、七缪等一整套知人的理论和方法。由此可见,知人对于为人,尤其是为官的重大意义。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知人的重要性,在于如何找到值得交往的人。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往往很难得到别人的理解,甚至会被别人泼冷水,被别人说风凉话,被别人暗中陷害。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没必要把他们当“坏人”,不必去抱怨,但尽可能远离,然后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这就说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既然我们都希望别人理解自己,那么推己及人,我们也应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积极主动去理解别人。

    要理解别人,首先要做的是看得见别人的好。面对别人的进步和努力,我们要善于鼓励。笑来老师说:「鼓励,绝对是这个世界的稀缺资源——我相信你早就有深刻的体会。如果你是个善于鼓励他人的人,那么起码直接会获得两个好处。首先,你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你,谁不喜欢拥有稀缺资源的人呢?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你不断鼓励他人,随着你不断看到因为你的鼓励而继续前行的人终究获得了他们期待的结果,你自己会慢慢变成一个无需他人鼓励的人——因为你自己早就变成了正能量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也升级了,成长为「知者自知」的认知境界。

    03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不仅是说,一个人不要眼高于顶,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最主要的,是在说,自知是一种德,一种明德,或者叫做智慧;它对于人之为人,是可贵的。《老子》说:「圣人自知不自见(现),自爱不自贵」,与上述的颜渊、子路的差别完全一样;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或知与明的区别,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知识与智慧的区别。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属于德性的知识或明智,也正是这种自知的智慧。(庞朴《相马之相》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5月20日的书单是刘玮解读《苏格拉底的申辩》,书中提到,苏格拉底在解释「我为什么会被起诉」时,认为自己遭到人们普遍的怨恨,最终导致了对他的正式指控。起因是多年前的一则神谕,即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祭司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加智慧。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非常无知。于是他开始走访那些有智慧之名的人,试图证明神谕是错误的。经过一番检审,苏格拉底不得不相信神谕是对的,因为他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比其他人更加智慧。这就是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有「我自知我无知」的格言。

    在认知的四个境界里,「知道自己不知道」处于第二境界。罗振宇先生在《认知升级》(上)中指出,人的大脑有一种本能的脑补机制,一般是无法容忍自己的世界是残缺的。即使不知道的事情,往往也会用想象力把它给补齐。所以,当你能够把自己的认知状态定义在「知道自己不知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这表明你已经能够克服本能,向「不知道」开放了自己的心怀。但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一定是定义出了一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找到一个好问题,其实比找到答案更难。因此,这第二个境界并不容易达到。它甚至不止是一个境界,它实际上是一种能力。正因它不容易达到,苏格拉底才不得不相信神谕是对的。

    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并最终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不知疲倦地揭示人们的无知。但是,苏格拉底认为,这正是哲学真正的起点。因为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

    古人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说明人的无知,往往是蔽于私欲。而要知道自己的无知,必须克服和战胜私欲,可这对人来说,实在太难。只有真正有智慧之人,才有这种自知之明。当颜渊回答「知者自知」时,孔子赞扬他为「明君子」。从苏格拉底的「我自知我无知」,到孔子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到老子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些先哲的话语,无不表明他们都有知道自己无知的自知,都是有自知之明的典范。

    2017/05/23于紫筠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贵有自知之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tx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