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一节,学习完我就想起了《清单革命》这本书,工作这么多年,我很清楚清单意味着按部就班的执行动作、意味着前人的经验总结、意味着规范化的作业方式,清单是一种积累。
1. 清单是一种积累
什么是积累?跟经验、经历有什么区别?
首先要经历,经历多了就有了经验,老司机就是经历多了,经验就丰富了。
但是有了经验还不够,因为老司机不在的时候,山路十八弯就不知道怎么拐了,本来能开60码,现在只敢开40码。
把经验总结成清单,就是一种积累。有了清单,小师傅只要按着老司机画的地图,不敢开60码,至少也可以开个50码吧。
所以清单的作用,是帮助小师傅不犯低级错误,是老司机的经验总结和积累。高手的关键不是不犯错误,是不犯低级错误,因为脑袋里已经有避坑清单了;是就算犯了高级错误,也能够将高级错误整理成清单,形成经验积累。
2. 清单的意义,在于标准化作业流程,在于团队传承
清单的意义,在于标准化作业流程。在于把每一次的经验,总结成一条条行动指南,总结成检查事项。
很多人觉得写作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但是我认为再艺术性的工作,也一定有一些基础性的原则,除非你真的是超级大牛,比如毕加索这样,随便弄个东西就可以说是艺术,因为大家默认你的随便也不随便。
这些基础性的原则,有些人通过不断的画、不断的写,能够自己领悟到,而有些人领悟不到,所以会有一种靠天赋的错觉。但事实上是,如果能够把这些原则总结下来,而不是靠记忆死记硬背,那么至少每一次的经验都能积累下来,成长也相对快速吧,否则培训、学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标准化作业,就便于团队传承,因为不管是谁,来了就有东西可以学习,学了就知道怎么做,而且还能够做个八九不离十了。水平稳定,做大做强。
4. 清单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
养成清单思维,是一种职业化的表现。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清单的影子到处可见。
很多人的工作看似充满了知识性,但是很多基础的东西还是可以借助清单来按部就班。比如做PPT,PPT的内容、排版、色调可能各不相同,但一些基础的原则是大家都要遵守的,比如:
- 字体会不会太小不利于正常投影(一般12号字)
- 每一页的字体是不是都一致,一致性是通用原则
- 颜色会不会太刺眼太花
- 是否有比较清晰的目录调理
- 等等
日本人在工作中对清单的运用,可谓如火纯情,他们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输出「手顺/案内」,而且不断迭代更新。比如我们以前来厦门出差的日本同事,几乎人手一份打印版的厦门案内,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照片、文字等等,确保每一个第一次来厦门的人,没有那种陌生感。这份手册还会不断更新,细化到机场指示牌、职场工位等等。
有一句话说成功者的成功各不相同,失败者的失败有迹可循,清单就是让你在一些有迹可循的点上,不至于犯低级错误。
今天在日更营,也聊到了写作的形式,是应该结构化还是应该比较随性,我想这个没有定论,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包容这两种方式并存。
但是如果把写作比喻成作业流程,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这明明是一项充满智力、感性和艺术的工作,怎么能说的跟工人流水线作业似的。秋叶大叔的课程里做了一个更逗的比喻,写作就是上钟,钟上够了,才能够下来。日更的时候,特别是心理非常排斥的时候,这种感觉深有体会😆。
我的感觉是写作在还没有变成大家之前,作业流程的占比至少60%。比如使用清单或者用套路,一方面可以提高执行力,另一方面执行的结果不会太差。以我自己的经验为例,尝试日更我不是第一次,以前也试过晨间日记,也坚持过一百多天,共同的地方在于晨间日记也有套路(格式要求),不同的地方是这次日更给自己找了个套路:
有的写就写点,没得写就写今天的福历内容。
这个套路,至少让每次都能够行动起来,特别是没得写的时候。而写福历内容,也保证了我再没内容可以写,也能够有围绕一个主题,说说自己的经历,讲讲自己的感悟。
Anyway,合适即是真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2019年5月22日
-EO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