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通向自由作家之路
开眼看世界,用双脚和车轮丈量地球

开眼看世界,用双脚和车轮丈量地球

作者: 荣庭de日拱一卒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22:28 被阅读72次
    《三民画报》中的潘德明

    ——纪念徒步、骑行世界第一人潘德明诞辰110周年

    文 | 龚荣庭

    500年前,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历时3年,不仅开辟了世界新航道,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大地是球形的。

    80年前,一个中国青年开眼看世界,历时7年,靠双脚和单车完成环球旅行,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这个人叫潘德明。有人说他是上海人,也有人说他是湖州人;有人说他是徒步环球,也有人说他骑车环球。

    做个靠谱的简历并不容易

    关于潘德明,有资料认为他是“人类历史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他的生平简介,网上已能找到很多,但缺漏和抵牾的地方也不少。关于潘德明的书籍、画册和纪录片,网上也可轻松找到。

    潘德明,原名文希,祖籍上海南汇,父亲潘福山是专为外国人做衣服的“红帮裁缝”。清光绪34年,也就是1908年的11月,潘德明在湖州城里出生,是家里的长子。他有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但潘福山何时、为何到湖州,以及他的妻子相关情况,目前所见资料中均未提及。

    潘德明4岁时上教会学校,中学是在东吴大学附属第三中学(前身为海岛中学,也是教会学校)。16岁时随父亲到上海,在南洋高等商业学校学习两年。随后到南京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名叫“快活岭”的西餐馆,合伙人中还有他的爷爷。餐馆规模很小,开在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但基本上是勉强经营。

    这个阶段有几个问题不清楚,即潘德明小学时所读的教会学校是哪所,后来为何举家迁回上海,他在南洋高等商业学校学的什么专业,毕业后为何会到南京开餐馆,跟他爷爷有什么关系?

    总之,关于潘德明的早年经历,所见资料都不详尽,疑点也比较多。至于他在民国19年,即1930年6月开始的徒步旅行,资料就比较丰富。

    潘德明的护照与肖像照

    从1930年到1937年,潘德明走遍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集了各地的重要物产和标本,收集了571枚世界各地的邮戳,受到1200多个社会团体和40多个国家的元首及社会名流的接见。

    在潘德明的《名人留墨集》上,留下了圣雄甘地、诗人泰戈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土耳其之父凯末尔、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少帅张学良、画家徐悲鸿等人的签名和题词。

    纳忠、徐悲鸿给潘德明的题词

    总之,在潘德明29岁时,他不仅成为人类历史上徒步(骑行)环游世界的第一人,还在旅行中赢得了世界的眼光和赞许。

    当然,这里也有几个地方值得说明:

    潘德明不是一开始就准备环游世界的,他1930年6月跟着“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7人出发,目的是徒步亚洲。他们一路向西南,半年时间到达越南后只剩下他一人。在越南西贡,即现在的胡志明市,潘德明决定独自周游世界,并买了一辆自行车 。

    此后的旅行中,潘德明每到一地都要见当地的政要和名流,请他们在自备的《名人留墨集》上签名或题词。通常情况下,他都会受到当地媒体的报道,也受到政要、名流和许多社会团体的礼遇。而他的传奇和影响,很多都是通过当地媒体报道出来的。

    至于他的旅行费用,主要依靠华侨赞助,以及向国内报纸投稿的收入。有一点特别值得敬佩,他概不接受外国友人或团体的资助。

    至于他的环游方式,由于自行车在途中被偷过一次、被抢过一次,所以陆上旅行很多都是徒步,涉水越洋旅行则坐轮船和飞机。

    每到一地,潘德明通常会考察当地的地理、风俗、历史、经济和社会,逗留时间短则数日,长则数月,逗留时间最长的是在美国,前后1年有余。

    从目前所见的资料看,做出完整、准确的简历还有困难。但他最人生中最辉煌、最感人的部分,已有文章、书籍和纪录片较好地呈现出来。

    从壮志难酬到销声匿迹

    从亚洲到非洲,再到欧洲、美洲,潘德明既游历了像中国一样正在经历磨难的国家和地区,也考察了世界经济危机中的发达国家,还深入到部分远离现代社会的部落。

    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节点上,潘德明不停地穿梭在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贫苦与挥霍、强权与正义的撕裂中。

    当潘德明决定环游世界时,他在《名人留墨集》的扉页写下《旅行世界自叙》:

    以世界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志。

    可以看出,在华人被视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潘德明像许多有志中国人一样,希望以自己的奋斗,表现“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但在游历欧洲工业国家时,经济危机下的社会衰败和大量失业,几乎把他“原先的圆满理想辗得粉碎”。不过,与旅欧学生、华侨及外国友人的交往,又增强了他的信心和力量。

    当旅欧的张发奎等人问他游完欧亚后作何打算时,潘德明立即表明心迹:

    中国正在蒙难之时,我以“科学救国”为指针,想以我区区之身,为国尽忠。我想回国后继续到祖国内地——青藏高原考察,填补世界屋脊无人考察的空白点。

    潘德明说出这番话是在1933年底的英国,他当时尚不知道,10年前就有英国探险队登上了珠峰。在场的张发奎、张学良等人对他的志向非常感佩。张学良还在第二天买了一张开往美国的船票送给他。

    此后3年多的旅行,潘德明考察青藏高原的志向一直没变。尤其是在美国游历期间,当他零距离感受到世界最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后,甚至更迫切地准备回国考察青藏高原的矿藏。

    1935年10月,当潘德明回到新加坡时,当地华侨不仅为他完成环球旅行而庆贺,还自发集资10万美元,供他回国后考察青藏高原之用。

    但他1937年7月6日回到上海时,第二天就爆发了七七事变。当战火迅速席卷大部分国土时,潘德明知道,他的考察计划已无法实施,便将10万美元捐给了抗日前线,并改名潘子明。

    也许,改名后的潘德明,已经准备好了面对平常生活的沉寂。在战争和革命面前,他对往日的传奇只字不提。1976年10月,在得知“四人帮”被抓后,潘德明酒后突发脑溢血,享年68岁。

    目前所见的资料,仅知道他在抗战期间结婚,抗战胜利后曾在联合国驻上海的救济署工作过一段时间。1949年后失业在家,曾到昆明短暂工作,返回上海后,先在家门口摆摊烫衣服,后来帮人画宫灯,以及兼做厨师。

    在环游世界时享誉世界,并立下报国壮志,回国后非但壮志难酬,还陷于40多年的沉寂。这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不能不是个巨大的遗憾;对国家和社会而言,也是很大的损失。

    但1978年的改革开放让这一切发生改变。当国人争先恐后开眼看世界时,竟然发现40多年前就有一个年轻人仅凭双脚和单车就踏遍世界,这是怎样的惊诧?

    于是,一场持续寻找潘德明的接力就开始了。

    接力寻找潘德明

    1979年春,上海的一位体育记者发现了潘德明的线索,从此开启了寻找潘德明的接力赛。

    这位记者叫季一德。经过几个月的持续寻找,他通过《体育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潘德明只身徒步骑车环游世界”的消息。随后,他于1983年出版了《环球旅行记——旅行家潘德明故事》,第一次系统完整地介绍了潘德明环游世界的壮举。

    首次系统介绍潘德明环球壮举的专著

    更重要的是一部电影纪录片。为准备参加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长58分钟的纪录片——《零的突破》,反映了从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开始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其中用3分多钟介绍潘德明。

    历史就是这样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发出回响。1984年是洛杉矶第二次举办夏季奥运会,而第一次是在1932年。就是这一届奥运会,中国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团参加,但过程一波三折,差点因为财政困难而无法参加。

    而此时的潘德明正好到达希腊。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为偌大中国竟因缺钱而不能参加奥运会而深感耻辱,于是立即赶到奥林匹亚的遗址,在纸上用中英文写下“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对潘德明的环游世界,《零的突破》认为是“中外体育史上罕见的一大壮举”!纪录片在代表团出征洛杉矶前摄制完成,并在欢送会上播放。随后,代表团的健儿们通过顽强拼搏,彻底扭转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的形象。

    随着《零的突破》在1985年“金鸡奖”评选中获得“最佳纪录片奖”,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以及潘德明环游世界的历史,开始被更多中国人了解。

    尽管时代在飞速向前,但国人并没有忘记潘德明。在他的家乡湖州,也开始有人关注和怀念他的壮举。1991年,《体育文史》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少年立奇志  足迹遍五洲——环球旅行家潘德明少年时代的故事》,作者韩锡曾是湖州市文化局的干部。

    韩锡曾通过寻访潘德明的故居和后人,第一次完整梳理了他在湖州的少年生活。比如,9岁的潘德明曾独自跑到道场山,与万寿禅寺的方丈有过一段富有哲理的对话。从方丈那里,潘德明第一次知道了1300多年前的玄奘,花了17年才完成“西天取经”。

    通过韩锡曾的寻访,我们还知道,少年时期的潘德明尤其喜欢锻炼身体,跑步、登山、游泳都不在话下。甚至,为了练胆儿他还专门跑到城外的坟地露宿。我们还知道,少年时期的潘德明在中学时就开始系统的体育训练。尤其是跳高和长跑项目,潘德明不仅在学校夺魁,还代表学校在外参加比赛。

    时间又过了10年,湖州和上海又有人以不同方式纪念潘德明。在湖州,市文化局的摄影工作者王璐,于2000年4月出发,带着相机,骑着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开始了一个人的“丝路骑行”,直到次年1月才回到湖州,总行程1.3万公里。

    在上海,2001年的《上海档案》刊登了一篇文章《环游世界的上海旅行家潘德明》,作者郑祖安是上海社科院的研究人员。这篇文章在前人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潘德明的祖籍、早年经历,尤其是环球旅行的经历,作了完整而简要的介绍。

    又过了几年,在潘德明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经典连环画,《潘德明徒步、骑自行车周游世界》。这套连环画的作者,是潘德明的儿子潘蘅生。对于父亲环游世界的壮举,潘蘅生从1979年开始用连环画的形式创作,历时3年完成。1984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当时是64K的小开本。而2008年则把原稿放大,是12K的精印大开本。

    进入新世纪后,时间过得更快。当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旅行和骑行时,国人中知道潘德明的并不多。于是,以新的形式解开这个历史迷题就很有必要了。

    2014年,纪录片《寻找潘德明——一位独行天下的民国人》拍摄完成。这部长28分钟、由新华网出品的微纪录片,还在2016年巴黎中国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历史纪录片奖。

    几乎同时,南京电视台也启动了关于潘德明的纪录片拍摄。他们用了三年时间,遍寻国内外线索,搜集到大量珍贵资料,完成了一部同名纪录片。2017年9月,这部长48分钟、分上下集的《寻找潘德明》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也受到广泛好评。

    纪念,不仅是怀念

    进入新世纪后,湖州、上海、南京等地,逐步在城市文化意识的觉醒中认识到潘德明的价值,于是,相关的纪念设施陆续兴建。在湖州市中心的人民路旁,有一组潘德明的雕塑;在上海市的海湾公园里,也有潘德明的铜像。

    位于湖州市中心人民路的潘德明塑像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潘德明诞辰110周年。7月,南京近代史博物馆举办潘德明史料展;8月,湖州市博物馆举办潘德明与王璐的联展。

    但纪念不仅是怀念。也许,正如潘德明的孙子所说,

    潘德明的精神,并不在于他完成一次多么不可思议的旅行,而是他能够对自己坚定要做的事情一往无前。

    认定的事儿,就得勇往直前!潘德明在环球旅行中,并非没有犹疑过,但古代的张骞、郑和、徐霞客、马可·波罗,近代的西方各国探险家,都在记忆和现实中激励着他。

    历史有时很沉重,但又常常蕴藏着一种强悍的力量。因为历史一旦创造,就是后人的精神坐标。所有的辉煌,都不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而会像一座座奇峻挺拔的山峰,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去登攀。

    就像华夏子孙对“民族复兴”念念不忘,因为汉唐的辉煌早已融入血脉。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尤其是以中共为代表的革命者和建设者,无不心心念念地追求着“中华复兴”。

    正是这种孜孜以求,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会不断校正航向,大胆开放,勇于改革,才能在40年前成为坚定的时代抉择。

    就像80年前,潘德明以一人一车,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世界。他睁眼看世界的果敢,他为民族增光荣的初心,他不惧艰险的顽强勇毅,激励着多少人以坚韧不拔的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志之所趋不可阻,穷山距海不能限。在“民族复兴”之梦激励下,40年的改革开放汇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探索与奋斗,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

    历史和现实说明,在任何时代,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在开放中走向自强,在奋斗中实现梦想。

    谨以此文纪念潘德明先生诞辰110周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眼看世界,用双脚和车轮丈量地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vn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