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颉/文
【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1
半年前,表弟兴冲冲地对我说,他和最要好的朋友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一个商机,准备在毕业后合伙开一家公司。尽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极低,还是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鼓励他尽快付诸行动。
有一阵子,表弟始终处在“失联”状态。不怨他,创业狗嘛,不把所有时间都搭进去,有点对不住在心头火热燃烧的理想。
半年后再次见到表弟,神情有些萎靡。难道是创业失败了?不敢伤害他的自尊心,只能通过姑姑了解实情。
真相出乎我的意料。
表弟根本没有创业,半年时间里,他一直在观望。当然观望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反复论证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和市场风险。而他的朋友,做了一个月的市场调查,就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结果朋友成功了,拿到了天使轮和A轮共计3000万元的融资。
有了资金支持,再加上抓住市场痛点,公司很快步入正轨。
表弟一事无成,去朋友的公司只能做他的员工。他是个好面子的人,难怪精神萎靡。
其实,表弟不该抱怨命运,更不必精神萎靡。机遇,公平地交到每个人的手上。只是有的人能立刻行动起来,而有人犹犹豫豫,最终被先行者落下一大段距离。
年轻时,有失败的本钱,完全摔得起跟头。即便被现实搞得灰头土脸,总结一番也能东山再起。所以,与其犹犹豫豫,不如先去尝试。
正如著名作家尤利西斯在大学演讲时,曾对台下的粉丝们说:“既然你们想成为作家,那就赶紧回家去写。不要耽搁,先写起来再说。”
2
1989年,香港财经作家梁凤仪推出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就收获了很好的销量,为香港各界所熟知。此后,她出版近百部小说,形成“梁凤仪现象”。
出版社赚得盆满钵满,她也名利双收,多好的双赢格局。她却“自断退路”,成立了香港“勤+缘”出版社。
很多身边的人劝过她,写作出书收益丰厚,何必再要甘冒创业的风险?创立出版社,肯定要出版其他人的作品,一旦定位不准,很可能赔钱。写作有累积效应,某个作者一旦搁笔,以后重新开始写作,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畅销。到时候两头不着调,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
梁凤仪不理会这些善意的规劝,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事实证明,她不仅没有成为落魄作家,出版给她带来的收益,远比写作时要大很多倍。
是坐享其成,还是冒风险?这道难题会横亘在很多人面前。既得利益是诱人的,放弃是艰难的;然而风险背后不可预期的未来,同样是媚人勾魂的塞壬女妖。
问题关键不在于取舍本身,而在于机遇出现后,是否敢于立刻奔跑起来。
哪怕奔跑的初期时磕磕绊绊的,甚至会摔倒,也要先跑起来。
因为让你跑起来的,是对于梦想的执着和无惧挑战的勇气。
3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读者们不仅记住他富有想象力的诗篇,还有让人唏嘘不已的拖延症。
他的大部分诗作中,明显带着拖延的痕迹,比如代表作《忽必烈汗》、《克里斯德蓓》等,最终都未能完稿。
这些作品的创作,前后横跨几十年。估计这位老兄写着写着,觉得身子有些疲乏,或者有其他继续不下去的理由。反正时间多得是,先让身子骨歇歇吧。
这一歇,这些作品就几乎难逃半途而废的命运。
好友托马斯·德·昆西这样评价他:“如今,我已渐渐明了,过度的拖延是柯勒律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特色。那些认识他的人,想必没有谁会指望他遵守约定。”
任何喜欢拖延的人,心中难免存有愧疚,需要某种方式释放这种愧疚。柯勒律治表达的方式很直白——致歉语。
一位出版商“提前”买下了柯勒律治一本诗集的版权。到了截稿期,柯勒律治写给出版商的一封信中,讲了一个很离奇的故事。他说自己这本诗集的灵感,来源于自己吸食鸦片产生的梦境。
当他回忆梦境时,却被不速之客打断。至此,他再也找不到灵感的线头。这个奇葩的理由,让出版商无话可说。
不仅创作文学作品时拖拖拉拉,柯勒律治对待身体健康也不怎么待见。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吸食鸦片成瘾又雪上加霜。本来需要立刻治疗,却整整拖了10年。
拖延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尤其是截止期迫近的时候。最终,柯勒律治身边再无知己,就连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
可怕的拖延症,相信我们都中过招。总认为时间还充裕,何必要这么急急忙忙。身体疲惫、提不起兴致、各种诱惑,都能成为拖延的理由。
拖延是一剂可怕的慢性毒药,味道还很不错。然而这种药喝上瘾,你就丧失了为梦醒而奔跑的能力。
4
我想认真完成一篇文章,我想成为某杂志的签约作者,我想读完某位教授开列的参考书目……这些目标很普通,普通的有些掉渣。
不要因为它们过不起眼,就不去付诸行动。
那些能一直坚持下去,内化成行为习惯的事,一部分只是不需要经过理性思考的、不要付出过多体力、只需简单重复的行为,比如日常家务。还有很大一部分,就需要毅力去坚持,比如写作、比如锻炼。
就是这些不那么容易能形成习惯的事,制约着我们的执行力。人都有惰性,不愿意把自己搞得很苦逼。歇着吧,大不了明天再来。
这一拖、一等,把想法永远停留在想法阶段。
有一万次心动,抵不上一次行动。
因为只有跑起来,才能感受风的清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