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谓: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功夫上说本体)。( 这“无心俱是实”乃是“无心”方见“实(本体)”的意思。
何谓“无心”?王阳明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
怎样“无心”?王阳明又给出答案: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骋,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学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功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忽又想起《庄子·知北游》中的几句话: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依我之见,上文可解读为:遭遇不幸,不破心宁;身历世事,一念不留。有心(心依道)应事,心道还是两件,只能算是智慧;无心(心即道)应事,心道已是合一,才算真正的大境界;因之成就帝王。
可见,“调而应之”尚在“戒慎恐惧”阶段,皆是凡夫成圣的必经之路;而“偶而应之”则已是“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的境界,逍遥游也。
大道至简,至人也好,圣人也罢,在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
综合一下,或可减缩为:过而不守,一念不留;
久久成熟,偶而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