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人生苦乐皆烦恼,淡淡欢喜最好

人生苦乐皆烦恼,淡淡欢喜最好

作者: 释续祥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21:27 被阅读277次

    因为毕业参学的缘故,我把观呼吸的日课放下了一段时日,再拾起来时,身心舒畅至极,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一些因为失念而积压下来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在我烦死这些烦恼的来路时,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从快乐的情绪演变而来的,这令我对烦恼二字有了新的理解。

    参学第一天食宿很好,第二天稍逊一筹就很不爽,等到后来恢复了,情绪也一直不高。

    出去五天,一大半时间都是坐在车上的,期初还能适应,后来逐渐开始烦躁,阳光照射下的汽车里气温极高,令人有置身炮烙之感,每天都无心游玩,只盼着赶紧回酒店吹空调休息。在酒店时刚松弛下来,第二天又要奔波劳碌,心情就一直这样忽好忽坏,忽明忽暗。

    人对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一旦失去了觉察与观照,就会逐步陷入情绪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尤其是可爱的境界来临时,人本能的会生贪心,被这些诱人的境界牵往烦恼。

    心念之流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只要有一辆车失控,就会造成一连串的堵车或撞车,所以不要以为只有暴躁如雷或愁云惨淡才叫烦恼,在我们面对可爱境界得意忘形而失念时,就已经是在烦恼了。

    哪怕是穿新衣后的神清气爽,看电影后的精神焕发,都属于烦恼。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当下就是贪烦恼在作祟。

    因为烦恼的总相,是不寂静相,只要你发现心中有不寂静的相出现,就已经生烦恼了。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瑜伽师地论》

    不寂静不仅是烦恼的本质,也是凡夫之心的本质,凡夫心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时刻刻都要运动:你可以想这件事,也可以想那件事,但如果让你完全不去想任何事,你肯定做不到。

    心只有充分活动起来才能获得快感,一旦无所事事,就会陷入痛苦。

    所以过度的欢喜和激烈的痛苦,经常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因为两者是互为条件的,而且都以极活泼的精神为前提。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人生的痛苦分为两种:“积极的苦痛”和“消极的苦痛”。

    所谓积极的苦痛,比如一个出家师父非常上进,考了地方佛学院还要考中国佛学院,考了中国佛学院还要去新加坡香港读博士,一直在奔波劳碌的辛苦之中,他自己却觉得这种痛苦很有价值。

    所谓消极的苦痛,比如一个师父身无长物胸无大志,每天混吃等死,除了上早晚殿,啥也不干,生活充满了“闲愁”。

    在王国维看来,积极的苦痛虽然很苦很痛,但因为你的心一直都在剧烈运动,非常顺应心的天性,所以苦痛当中包含着快乐的元素,而消极的苦痛违背了心的运动天性,所以其中并不包含快乐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消极的苦痛比积极的苦痛更让人难以承受,爱折腾的人也比混吃等死的人活的更加轻松。

    人们为了解除消极的苦痛,用到了各种办法。这些办法统名之为“消遣”,由此产生出一切嗜好。

    简言之:凡夫的心都是不寂静的,一旦真的“静下来”,就会充满“消极的痛苦”,为了排遣这种消极的苦痛,凡夫皆有嗜好。

    所谓“嗜好”,其实就是自找苦吃——用积极的痛苦对冲消极的痛苦。

    而在王国维看来,人的嗜好无论多高雅或多庸俗,在解除消极的苦痛这一点上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清朝有一位词人项鸿祚,给自己的词集作序,其中留下一句名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也说: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其实都是在说“嗜好”这回事。

    人为了生活而活动,叫做叫做工作,人不是为了生活而活动,而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就叫“嗜好”。

    我的嗜好是练字,从中我可以获得某种自然而然的快乐。在练字时,快乐其实是附加品,得之我幸,不得也没关系。

    心情不好,一般都会去练字

    这种无目的的轻松心态最能治愈被愿望之火灼烧后的内心。

    而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为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我练字时越追求快乐就越难以让快乐成为现实,反之则不然,所以佛说“有求皆苦”。

    愿望虽是一切快乐的先导条件,但愿望的产生却出于“匮乏”。并且,愿望获得满足后,即告消失,因而快乐也随之俱灭,与此同时,“匮乏”二字又会明晃晃裸露出来,直刺目睛,逼得人们又找来愿望的滤镜来美化生活。愿望也好,快乐也罢,其实都是烦恼的面具而已,匮乏和烦恼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

    人们终其一生都活在这烦恼的死循环中不知所以,当然了,修行人除外。

    想要断除烦恼,必须在原因上下手。

    记得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总结了六种烦恼的生因;“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所以是指种子)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亲近恶友)四、由邪教故。(受教于斜知见)五、由数习故。(串习)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

    六种原因中,前一个是因,后五种是缘。

    烦恼的因“种子”只有一地菩萨以上,直到八地菩萨之间才可以断。烦恼当中也包括了所知障,只有到十地菩萨最后成佛之间才断,一般的修行人无法断除。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烦恼的种子一直处于“随眠”中不再“现行”产生作用。

    后五种“缘”才是我们要用力的地方,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缘上通过善巧的方式,让烦恼得到熄灭,而不是让它肆意生长。

    在我们凡夫心而言,不生烦恼是不可能的,种子随时随地说生就会生,但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对缘的这种境界透彻地认识,让烦恼境界没有非理作意、不正知见、惯性作用来引发,如果没有“缘”的引发,我们就能保持烦恼种子随眠不生的暂时寂静。

    这就要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保持对内心的觉知和对环境的警惕,才能止烦恼于未发,将其遏制在摇篮里,切忌外感偶来,便心波立涌,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崩盘。

    尤其是在顺境时,在快乐的觉受充斥身心时,人的警惕性是最低的,此时一定提撕自己不要黏着,不要贪恋,贪心是以生苦为业用,贪心越大,痛苦越大。

        有些人会不理解:“得到自己所贪恋的也不是很快乐吗,怎么会生苦”?

    得到的东西一失去,当下就变苦。你正感受得到快乐的时候,其实它就已经趋向于苦,因为你所得到的终将离你而去。

    你感受这快乐的当下,它刹那刹那之间已经迁变为苦,这是三苦之中的行苦。

    不了解这一点,就会乐极生悲甜中生苦。认清后虽不会让你立刻解脱,但至少可以让你迅速放弃愚蠢的幻想和无用的努力。

    面对烦恼,我的办法是双管齐下,用适当的嗜好来麻醉烦恼现行时的痛苦;

    并始终提醒自己保持觉知保持警惕,不让烦恼现行,无论烦恼戴的面具是苦还是乐。

    荷拉西在其名著《颂歌》里,对这一点亦有深刻入微的观察,他说:遇难境当保持沉着,在顺境中,宜当留心抑制过度的欢喜。

    当我读到这一句时,会心一笑,合上书去感受呼吸时眉宇间那淡淡的欢喜,

    这种欢喜,大概是生命少有的善意所在了。

    人生苦乐皆烦恼,淡淡欢喜最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苦乐皆烦恼,淡淡欢喜最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db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