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盏堂」走进建盏(五)——瑕疵
我们日常看到的建盏精美绝伦,让人容易产生每一个烧制成建盏都是如此美轮美奂的错觉。事实建盏相比起其他陶瓷器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的粘土和釉水的高含铁量,正是因为高含铁量造成建盏胎土可塑性差、收缩度大,在窑炉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胎体开裂、变型;釉面起泡、鼓包、缩釉、跳釉等瑕疵。所以,烧制一只品级精美的建盏是十分困难的,而想要烧制一只人们心目中完美无瑕的建盏,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在建盏的烧制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瑕疵呢?
一、建盏的主要瑕疵
1.开裂、变型:开裂是较为常见的瑕疵,因建盏高含铁量的胎土可塑性差、收缩度大,在1300℃ 高温烧制过程极易造成开裂、变型,通常这类建盏会直接作次品处理。手工拉坯的新盏可能有程度轻微失圆,作为手工制品是可接受的不属于瑕疵范围。
2.粘窑:因建盏多施厚釉仰烧,釉水会向下流动聚集,若施釉量和流动性适宜,会形成聚釉、釉泪,这两者是釉水肥润的标志,属于加分项。而釉水流动太过就会粘住底部,这种现象称为“粘窑”,通常粘窑产品会作为次品处理。
3.起泡、鼓包:建盏需要施厚釉和强高温烧制,釉水起泡很难完全避免。鼓包多是建盏胎土的泥料混合不均、腐殖酸剩余过多等原因造成的胎体拱起。这两类建盏也会作次品处理。
4.砂眼(跳砂、掉砂):因为建盏的胎土与其他陶瓷不同,淘洗、练泥后偶有少量石英砂残余,在高温烧制和还原过程中,石英砂浮出釉面形成跳砂或外部砂粒意外掉落釉面形成掉砂,跳砂、掉砂都是产生砂眼主要原因。砂眼有肉眼可见砂粒,且孔洞明显、有跳釉、釉面凹凸不平,这样的建盏都会作次品处理。
5.缩釉、跳釉:缩釉是因窑内温度没达到造成的瑕疵,但如果缩釉纹路有美感,也有玩家收藏。跳釉则是某些部位未被釉层覆盖,原因可能是胎体上釉前粘上灰尘、表面有砂粒等等。跳釉面积通常很小,对釉面完整性的影响远小于缩釉,有部分陶艺师以随机跳釉为艺术风格,刻意去追求,缩釉和跳釉是瑕疵还是另类艺术风格见仁见智。
6.色泽不均:色泽不均是指建盏釉面色泽深浅不一、斑纹分布严重不对称等,影响建盏美感的也会作次品处理。
二、被误认的建盏瑕疵
1.悬釉:建盏或多或少都有,这不能算瑕疵。古人的审美把这种古朴自然、人为不可控当成一种美感,也俗称“釉泪”。
2.开片:开片本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并不属于瑕疵。开片也称为冰裂纹,按照颜色可以分为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照形状可以分为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等。
3.气孔:建盏高温烧制中从高含铁量胎土和釉料中析出铁系结晶排出气体,釉面多少都会有产生一些细微的小凹孔,这是建盏的特点。只要釉面玻化的很好,气孔不影响釉面完整性,就不应其作为瑕疵处理。
4.干口:建盏釉水在高温下粘度降低,釉水缓慢向下流动,造成底部釉水变厚,口沿釉水会变薄,导致建盏多少都会有点干口,如果干口面积很小就不属于瑕疵。
5.过火或生烧:建盏有正烧品(火候到位)和非正烧品(过火和生烧)之分,非正烧品产生的特殊釉面建盏,也常被当作另类建盏品种收藏。如:未达温的微生烧“灰皮釉”和过温的微过火 “柿红釉”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品种。
6.胎底略微不平:建盏置于平整桌面上,略微有点晃动,可能是胎底有个别泥点砂粒或者粘有异物造成的,一般用砂纸适当打磨底部至平整即可,这并不算瑕疵。而将建盏倒置于平整桌面上有晃动,说明口沿变形,这才算瑕疵。
7.盏口摸去有颗粒感:建盏的原料中加入了少量的石砂英,它可以提高胎土的耐热度,降低建盏的废品率。建盏烧制过程中流釉的特性,造成建盏口沿釉面非常的薄,无法完全遮盖石英砂,手摸上去会有轻微颗粒感,此现象并不属于瑕疵。
三、面对“不完美”
建盏的工艺比较特殊,一些与工艺共生的非瑕疵“不完美”,以目前的技术很难完全避免。面对建盏
“不完美”的天然之美,我们应该抱着“随缘不执”的包容心态去鉴评,“器物有情,润物无声”这也是玩盏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