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杰出公民」大衣哥

「杰出公民」大衣哥

作者: Sir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14:55 被阅读0次

    近来发生的一起荒蛮故事,让Sir不得不感叹:

    再一次,电影照进了现实。

    再一次,现实超越了电影。

    一部Sir曾极力推荐的五星讽刺喜剧——

    《杰出公民》。

    故事不复杂:

    一位小镇出身的作家丹尼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海外旅居了几十年的他,决定回到那个激发创作灵感的故土。

    故人都老了么?

    故乡变成什么样了?

    他想去看看。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那叫一个春风得意。

    鲜花掌声不断,人人都是笑脸相迎,政府还给作家颁发了一枚特别勋章——

    咱们村的“杰出公民”

    但故乡待久了。

    事情渐渐开始变得不简单起来……

    作家时常感到,一双双目光,像是秃鹫在盘旋俯视着猎物;一张张笑脸,都开始露出锋利的獠牙。

    最后。

    事情终于失控。

    他想要逃,但身后的枪口已暗中抬起,将他牢牢锁定……

    事情是怎么发展到这般田地的?

    荒唐,讽刺。

    看似匪夷所思。

    但这一切,我们不会陌生。

    现实版——

    “大衣哥”朱之文

    这个9年前意外走红的农民歌手,最近再度登上热搜。

    但这次,上的不是娱乐版,而是社会版。

    可以说,朱之文算是一位“杰出农民”。

    靠唱歌闯出了名堂,是当地最大的门脸。

    但这种荣誉,又让他和乡民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

    最终。

    成为一个被围捕的猎物

    时间回到2011年,朱之文参加某选秀综艺,以红色歌曲成名。

    因为穿着一件军大衣,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大衣哥”。

    次年便登上春晚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农民歌手。

    当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大衣哥谈不上有多高的演唱水平。

    他的走红,离不开他的农民身份。

    大众乐见一位从泥土里出来的草根,一夜间名利双收的神话。

    在“疯狂造星”“标榜梦想”的时代,大衣哥被迷迷糊糊推上山顶,成为主流价值的宠儿。

    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商演不断,收入不菲。

    从村里生活水平倒数的贫困户,变成十里八乡的首富。

    从村民口中不务正业,只知道唱歌的“三大嘴”。

    摇身一变成为村民艳羡、备受追捧的“草根明星”。

    大衣哥刚火的时候。

    媒体报道的新闻标题是这样的:

    《朱之文回村,村民纷纷热烈欢迎,大衣哥人缘真好!》。

    村里放鞭炮、大喇叭广播。

    和许多走红之后“飘了”的故事不同。

    朱之文还保持着自己的淳朴——这种一开始让他被人喜欢的特质。

    态度不嚣张,生活不铺张,热心做善事。

    出钱给村里修路,盖幼儿园,购买变压器、净水器,解决村里的用水用电问题。

    前段时间还捐款20万元,支援武汉疫情。

    功成名就不忘回馈乡里。

    这也够杰出,够模范了吧。

    然而我们不能想象的是。

    大衣哥成名的9年,也是不得宁日的9年。

    村民们欢迎他,拜访他,包围他。

    直到。

    踹开了他的家门。

    闹事的村民被拘留后。

    大衣哥的“噩梦”会停止吗?

    家乡对大衣哥来说,会回到以前的样子吗?

    电影,早已把这一切刻画得入木三分。

    《杰出公民》里,镇民至少从作家身上剥下了三层皮:

    第一层,叫

    咱们村出了个大名人,能不来看看?

    大家慕名而来,争相合影、签名留念,甚至把作家放到消防车上,“游街示众”,好让大家看个够。

    那些从不读小说的人。

    也一下对名著感了兴趣,来听作家的讲座。

    只不过人一天,一天,一天地少下去……

    直到他们对作家名气的兴趣全都消耗干净。

    朱之文也一样。

    成名前,村里的人谁都瞧不起大衣哥,更没有人愿听他唱歌。

    对大衣哥的评价就是“不务正业”。

    可是当朱之文登上了选秀节目,乃至春晚的舞台,他们突然朱之文的歌唱大加赞赏。

    村民举着牌子跑来支持大衣哥,把家门前的小巷堵得水泄不通。

    再后来,隔三岔五就有人来到大衣哥家求合影。

    这些人真的是粉丝吗?

    他们前来,是为了一饱耳福吗?

    当然不。

    重要的不是音乐,而是音乐带来的虚名;自己没有存在感,但可以蹭到名人身上,沾沾他的光。

    虚荣心,还不足以让人持之以恒地登门到访。

    要扒下的第二层皮,叫

    电影中作家的文学成就,没几个镇民能体会到。

    ——大多数人,连作家的小说都没读过。

    但所有镇民只了解和关心一件事:

    作家有钱。

    反正比我有钱。

    街头艺人特意跑到作家面前表演,摆了几个pose后就要打赏。

    作家走后还把钱拿出来端详一番。

    貌似对数额不太满意。

    一位跟作家没什么交集的老乡特意前来拜访。

    开门见山。

    卖惨、要钱。

    理由很充分:在我们看来不可能的事,对你来说是轻而易举嘛。

    熙熙攘攘,当然是为利来往。

    大衣哥的遭遇,有过之而无不及。

    村里的光棍找上门来,张嘴就要钱娶媳妇。

    大衣哥也委屈:你找不到媳妇跟我有什么关系?

    无他。

    仅仅因为“杀肥”。

    据说大衣哥前前后后被村民们借走了近一百万元。

    90%多都没有收回来。

    村民们显然也没有还的打算。

    - 你不找有钱人借 你找谁借

    - 那钱借了您还了吗

    - 他的钱都花不了 谁还想着还给他

    在电影中。

    作家不论走到哪,都有人用手机瞄准他。

    这一幕,在现实中来得更加荒诞。

    拍,不仅是好奇。

    还成了另一种收割大衣哥的方式。

    觊觎大衣哥的钱包几年之后,村民们又在他身上发现一条新的生财之道:

    直播。

    直播内容,就是大衣哥每天的起居日常。

    拍干农活,拍烙大饼。

    甚至有人连上厕所都不放过。

    通过“直播大衣哥”进行流量变现,有的村民甚至月入过万。

    村里的壮劳力都已经不干活了,每天专职拍朱之文。

    甚至连字都不会打的隔壁74岁老人,也狠心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了手机。

    专门用来直播大衣哥。

    可以说,大衣哥一个人带动了整个村的直播产业。

    但代价是,大衣哥几乎没有了私人的生活。

    每天一大早村民们就守在大衣哥家门口。

    大门一开,赶紧冲进去。

    只为占领一个好的直播位置。

    更过分的是。

    大衣哥不愿别人来拍的时候,就有人翻墙硬拍,把手机塞进门缝里偷拍。

    拍了之后还骂骂咧咧:

    架子也太大了吧

    你唱个歌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也是大衣哥种种遭遇中,最让人气愤的地方。

    好事做了,钱也出了,被直播也默默受了。

    怎么到头来连一句好话都没落得?

    还惹得一身骚扰,和麻烦。

    第三层皮扒下来,甚至要抽出骨髓——

    债。

    如何能够让名人乖乖打开荷包呢?

    村民们不谋而合地形成了一条道德:

    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地政府为作家制作的PPT,表面是为了赞扬欢迎回家。

    实则不断强调是这个人杰地灵的小镇,培育了世界级的大文学家。

    他儿时在这个小镇培养起谦逊和尊重

    谦逊和尊重的潜台词是什么?

    感恩,回报。

    有人说,你小说里的那谁,是我的父亲。

    小说的研讨会,甚至成了揭发和批判大会——

    你的小说,不就是靠贩卖祖国和家乡阴暗面,去讨好西方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吗?

    你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靠吃我们人血馒头换来的!

    你试图把最肮脏地人类行为

    归咎于我们

    这位百万富翁的所有工作

    就是诽谤自己地故乡

    由此一来。

    作家已然被判,背着永远也偿还不清的原罪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索要,是不可能填满的无底洞。

    大衣哥身边的村民也是同样的逻辑。

    有一次村政府想盖一所小学,要求大衣哥出钱。

    被大衣哥拒绝。

    结果村支书带头骂朱之文。

    理由很简单:大衣哥你能红,全靠村里捧。

    包括镇里、县里

    那都是极力地捧他

    要不然他走不到这一步

    你在这生,在这长,又靠着农民的形象在外面到处赚钱。

    你的今天。

    不都是我们给的吗。

    大衣哥能够和村民剥离清楚吗?

    他身边的人早已放话了:

    不能。

    有一种说法是,有村民威胁,只要大衣哥走,就去扒他家的祖坟。

    这句话也许只是狂语。

    但从中可以预见的是:

    大衣哥“欠”村民的,他永远不可能还完。

    最后的最后。

    当电影中的作家,现实中的大衣哥,都被扒下三层皮之后。

    我们看到了什么?

    有一处惊人的吻合。

    电影中。

    为了给小镇增光,当地的官员在广场为作家立了一座雕像。

    作家发表感言,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获得诺贝尔奖会把你变成雕塑

    很明显 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喻

    什么意思?

    他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而是可以任人打量、攫利,甚至抹黑的符号。

    果然。

    几天后作家在来到广场,他的雕像被镇民用红油漆画下红叉。

    现实中。

    大衣哥自掏腰包给村里修路,起名“之文路”。

    修好后还特地在路旁立了一块碑。

    结果呢?

    村民们不但不领情,没过几天,这块碑就被人给砸了,掀翻在地。

    朱之文知道后也不能动怒,只说了一句:

    “砸就砸了吧。” 

    电影和现实相互映射,让我们看到了淳朴乡村,翻脸耍狠的一面。

    或许故乡太小了。

    容纳不下平庸与成功之间悬殊的落差。

    于是,一次一次掉进怪圈——只要有冒尖的人,便被众人折断,直到所有人都同样失去光彩,大家相视而笑,心满意足。

    这或许是世界上最顽固的“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为什么不逃呢?

    逃,终究难是一条法门。

    大衣哥他抗议过。

    善良也有底线,忍耐也有限度。

    最终,他选择留下。

    毕竟这是他半辈子扎下根的地方,有他熟悉的风物,和抽离不出的人际圈。

    离开,不是去往另一个地方,买个房子那么简单。

    是斩断前生,开启另一种生活。

    在电影里。

    作家丹尼尔做出另一种示范——

    感觉我这辈子最值得称道的事

    就是逃离了那个地方

    但他在老乡的眼中,他已然成为了一个叛徒。

    一个故乡的逃犯。

    逃出去,或逃不出去,都不是最可悲的。

    可悲的是我们面对乡愿。

    首先想到的,是逃,而放弃了言及改变。

    大衣哥以善良,饲养着。

    作家以知识分子的笔触,批判着。

    继续保持社会的伪善

    傻傻地以无知和野蛮自傲

    但结局类似:

    一个鹤立鸡群的人物,无法动摇身边的群体。

    站立的身躯多高大,就会招来多少蚕食。

    真正心有余悸的是,同样的事,还不只发生在一个村,一个小镇。

    我们还在继续见证着。

    树木倒下。

    把土地让给疯长的野草,它们何其声势浩大,一望无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杰出公民」大衣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do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