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实际上是将闲置的资源高效地利用起来,当然这里的资源指的是你的方方面面,物品、时间、技能、人脉等等等等,在你保持【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将【使用权】分享给别人从而获得一部分「收益」。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在很久以前就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像今天这般发展的如此迅速。
那是因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双边发展的模式,一方面他需要具备有需求的用户,一方面他需要提供资源的共享者;从前制约这种模式扩张的原因在于供需的用户量以及快速的供需匹配,而今天,互联网技术发展打破了共享经济扩张的技术难题,为期在近几年的快速膨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力并快速扩张。共享经济平台最核心的工作是聚拢供需与匹配供需,所以我们看到共享经济的巨头们都在吸金补贴,疯狂扩张,因为唯有聚集起足够多的供需资源时,才有机会去匹配供需,但每个产品的使用频次和人群又不同,这就决定了一个共享经济产品的体量,低频次与人群的小众,分散是让一部分产品提前退出市场的第一要因。
在目前所出现的共享经济的形态中,大致可以分为【有型共享】和【无形共享】两种。前者即以摸得着的物品共享为主,;后者则以看得见的知识认知分享、技能服务分享,盈余时间分享为主。
前者以Uber算是有型共享中的杰出代表,司机共享出他汽车中的座位与行车时间,为需要的人进行服务,赚取利益。有人说Uber就是黑车,这个我不能认同,说这话的人,你们一定没坐过漫天要价的真黑车,另外黑车只在特定的一些地点出现,与Uber相比完全是两种东西;在我看来Uber是将社会的资源合理利用,许多「闲置」的人通过Uber赚到钱,这样的业余化的工作行为正在一点点补充上专业化不足的那一部分。
在共享行为中「成本」对其结果影响很大,Uber、滴滴司机就是在「行车」中以「轻松」的方式赚去「可观」的收入;不难发现,共享经济的成功是基于在自然状态下,做出分享行为,并获得收益。如果在分享过程中,让分享者承受过多的执行步骤,那么很快就会让分享者丧失动力。
但在有型共享中,我认为也有可以抛开「成本」去共享的东西,因为那些不是「实用」物品,他不能立马解决你现实中的问题,比如书籍、游戏光盘,蓝光电影碟这种东西,但这样的东西人们分享时的动机已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变成了寻找现实中的共鸣。
当精神层面的收益够大时就会淡化利益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而转向以分享为主,经济为辅的模式。只是能够给人精神带来收益的实体物品并不多,就像之前说的人群体量若过于小众,分散,平台会很难发展,小范围操作可行性大,但是否能形成大规模共享仍是未知,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涌现。
再看另外一种分享形式——无形分享;
早期大家喜欢说百度百科或Wiki是这方面的代表,后来有大神们存在的BBS也开始加入,再比如原来的VeryCD等等;如今我们开始习惯在【在行】或【知乎】中分享知识经验,在【99用人】分享自己的技能、特长、爱好甚至是盈余时间。这些平台都是用户将一些虚拟的东西或个人知识进行分享,他们实际上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知识或虚拟资源、闲置的时间进行了共享。这种依靠线上进行共享与传播模式的好处就是相对成本的降低,促使人们更有欲望去进行分享行为,但是劣势也很明显,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会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
将线下作为共享行为场景的【99用人】,专注于服务类电子商务领域,以移动互联网服务共享的思维,调动全社会闲置的技能和服务,落地实践共享经济理念,力争随时随地近距离为每个人匹配最优质、最高效、最有保障的服务资源,以技能共享/服务共享的新思维将第三产业服务业全面电子商务化。
其实说来说去,会发现共享经济中最主要的衡量单位就是成本。时间成本,知识成本,物品单价成本,所获得的收益,用户会在其中进行权衡后选择是否用这样的服务,所以当那些费时费力,收益不多,看似有情怀的东西脱离补贴与新产品上市热度褪去后,剩下的只能是抱着「共享经济」的大腿艰难行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