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要树立权威
在做出惩罚前,父母应该有明确证据,允许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辩解,并对相关的证据进行确认,以免偏听偏信。要让孩子知道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父母永远爱孩子。
2要按照规则进行惩罚
父母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而不是由父母一方说了算。
当孩子犯错后,父母要按照规则实施惩罚,不能以父母个人的喜好或一时冲动的情绪决定是否应受到惩罚,这样父母在孩子心中更有威信。
3奖惩要把握“度和量”
孩子做得更好, 奖励自然应该更多; 犯了较大的错误, 惩罚自然要更重。同时,奖惩要前后一致。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父母刚好心情不好, 就大发雷霆;而下一次孩子故意打碎邻居的玻璃, 但当时父母心情好, 就只是轻轻指责了一下。这种前后不一致,会导致孩子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混乱。
4要让孩子明白奖惩的原因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奖惩之前,必须让孩子知道奖惩的理由和依据。要让孩子明白,哪些界线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会有不良后果,就会受到相应惩罚,从而使孩子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不能在孩子不明白具体要求的情况下就乱罚,这样即使罚了,孩子也不知道错在哪里,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5奖惩及时莫迟疑
及时奖惩会让孩子内心的愉悦或不安的体验更深,会让孩子更清楚认识和体会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从而更好的起到强化的作用。
比如,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6奖惩方式要综合运用
奖惩方式如果太简单, 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具体事实, 综合运用奖惩方式。
国外父母给孩子的“奖品”花样很多,并不仅仅局限于奖状或口头。这样,能避免用物质驱动孩子,更多是用责任感、荣耀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获得更多的自由等来驱动孩子。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让孩子:
· 挑选午餐音乐——享受自主选择的快乐
· 排队站在最前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 邀请一个朋友来家里共进午餐——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 读书给父母听——体验权威感和责任感
7奖惩要保护孩子自尊心
孩子虽小, 但也有自尊心,这一点,父母要非常注意。
尤其在惩罚时,孩子犯了错要个别处理, 不能当着众人的面数落孩子、揭他的短处, 伤他的自尊心。
孩子对表扬非常敏感,他们在比我们想像的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具有这一敏感。他们会觉得,自己能被别人看得起,尤其能被父母或自己依赖的人看得起,是莫大的快乐。
所以,如果孩子的表现很好,就要适时地给他们几句表扬;如果孩子表现不好或者做了错事,除了父母,孩子身边其他的人,也都用冷淡的态度对他们,这样用不了多久,孩子就能感觉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
这种办法如果能坚持下去,收到的效果要比吓唬或者打骂他们要好得多。因为威吓或者打骂用多了,孩子就会对它失去恐惧。如果孩子的羞耻感没有被培养起来,使用暴力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家长一定不能用暴力教训孩子。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进行交流讨论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