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反复看《正面管教—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发现管教孩子是个技术活,书中几点让我感觉前所未有的震撼。
第一点,管教孩子可以不惩罚,不娇纵的态度——和善而坚定,这代表着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当我们放下作为大人的尊严学会蹲下身子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时,问题会看的更清晰,解决起来更简单些。当大人们尝试过惩罚孩子未果,娇纵孩子无效的情况下不防去培养自己的新技能——和善而坚定地正面管教孩子。
第二点、积极的暂停,当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一不小心被孩子点中死穴,大脑回归“爬行动物脑”想大雷霆,大动干戈时。是有方法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的。我们可以选择积极的暂停。具体内容包括看笑话书,写作,睡觉,做运动,听歌。做家务,看搞笑视频,玩快手等。主要分散注意力。这个对我特别有效,每次我对孩子喋喋不休不起丝毫作用或者我想发火对孩子进行语言冷暴力的时候,我总是主动的暂停。到自己的房间里看会书,或者听会歌。等我感觉好的时候再想办法理性地和孩子沟通,此时沟通的效果一般会比较好。
第三点、从问题的本质上分析问题孩子的心里,不过是在寻求归属感而已。不论是声嘶力竭地对抗,还是沉默不语地死守,他们只不过是在寻求一点归属感。他们的感受力特别强,但是表达能力特别差,所以他们误以为上述表现可以达到那个简单的要求——寻求归属感。而作为家长不能破译他们行为背后的密码的话,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僵局和争吵。
第三点、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把孩子犯错误看成是件很开心的兴奋地事情,孩子犯错误就是学习到新知识的机会,就是找到不断提升孩子素质的绝佳机会。让孩子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同时,学会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的发生,专注于分析解决问题,就事论事。通过让孩子参与其中,帮助分析(头脑风暴)解决问题。
第四点、启发性问题的运用,当孩子犯错误时启发性问题的运用弥足珍贵。很多家长总是习惯命令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长期效果是孩子会成为你手中的提线木偶。但是运用启发性问题对孩子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例如房间乱了不是告诉孩子该收拾房间了。可以提问:“房间这么乱该怎么办?”当我们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时,孩子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积极主动更有创意。
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孩子能清楚地想到自己想要什么,怎样做才会有让自己满意的结果。而全程家长没有教孩子该做什么只是在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沟沟坎坎,毕竟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陪伴孩子为她遮风挡雨。
第五点、鼓励代替表扬,通常我们和朋友之间的谈话就是鼓励性的语言,鼓励代表着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表扬则很多时候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鼓励让人充满自信动力十足,表扬让人容易骄傲停滞不前。鼓励让孩子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表扬偶尔会成为孩子继续前进的阻力。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用鼓励的口吻去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想象我们是如何是和朋友说沟通的,感觉就会容易很多。
第六点、孩子犯错误了不是一定要受了惩罚才会有收获的,很多时候受了惩罚的孩子只会记住羞辱,疼痛,没有尊严。内心想到的绝对不会是“我错了,妈妈教育的太好了,打的太好了,骂的太好了”。想想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惩罚,当时的想法就会可见一斑。只有在孩子感觉良好的时候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才会更容易些。因为当父母和孩子感觉良好的时候,大家都处于相对理性的状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会相对简单。而惩罚或许只会让孩子和父母“兽性大发”。回归“爬行动物脑”。当然父母不可能像动物那样咬伤自己的幼崽,但是我们无形中的暴力会一点点蚕食掉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
第七点、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孩子会越来越好。多关注孩子的缺点孩子会越来越坏。书上画了一个图,很多孩子身上85%是优点,15%是缺点。当我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就会越来越好,当我们把精力全部聚焦在15%的缺点时,孩子的缺点被无形中放大,孩子会越来越差。这也是很多父母采用的“负激励”方法,总是反复强调孩子的缺点,对优点视而不见。希望用这种方法让孩子越来越接近完美。
醒醒吧,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人无完人何况孩子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不断完善,但是不可能完美。当我们放下这些老套的完美主义,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到自己还在身上的优点时,孩子也会获得更多自信和自尊,毕竟这才是他们自己在人生浪潮摸爬滚打的不二法宝。就像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的一句金句“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