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正陪娃做作业,一个求助者打来电话,求助怎么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为什么这么晚找我,无他,陪娃做作业而已。
冲突源自孩子的一个作业,语文老师要求修改前期提交的作文。
在妈妈看来,这是个非常合理的作业:“写作文,改作文,这不就是学生的分内之事吗?老师要求修改作文,那你就按要求修改就好了呀。”
可是在孩子看来不一样,她是这么和妈妈说的:“妈妈,我确实不会修改作文。我要是知道怎么改,我肯定就会写的很好了。”
(补充个信息,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并没有给予指导。当然了,站在大人的立场,我们也能理解老师的苦衷,毕竟一个班40多个孩子,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给出指导。
家长做指导?怕就怕的是外行指挥,越指挥越糊涂。)
孩子的话,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认知发展或者通俗地讲,人的能力的获得,是分四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个阶段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个阶段是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个阶段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就作业这件事来看,很明显,老师和妈妈的认知还在第一阶段,根本对孩子的需要还一无所知,而孩子是在第二阶段,已经觉察到自己的需要,难怪孩子觉得妈妈理解不了自己了!
孩子很清晰地知道,自己不知道,需要改变,需要外力的帮助让自己获得进步。
很可惜,外界权威(老师和家长)给予她的反馈却是——这是你的分内之事!你为什么不能自己解决呢?!
要让家长和家长意识到,他们的认知层次现在在第一阶段,非有大爱大情怀者,基本上很难做到。
或许,对家长来说,还相对简单些。毕竟都是心疼孩子爱孩子的,孩子需要帮助,找个专业的老师来辅导嘛。出点儿钱的事儿,对于家长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儿。
对老师来说,难度更大。
第一大难点,孩子提出的反馈,如果直接给老师提,大部分老师的感受是被质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教育当然是一种服务,给客户(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教学)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学生要求老师改进服务是合情合理;但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自觉地认为:学生服从老师是天经地义。现阶段,哪种观点更占上风,不言而喻。
第二大难点,即使老师觉察到孩子的需要,有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从来没在体制内工作过,但也听说过体制内的各种要求,老师能拿出一半的精力放在教学上,都是非常良心的老师了。
说来说去,如此“荒谬”的作业,却是如此合情合理,身在其中,谁也无法突破,无法解决。只能依靠外力解决。这种情况,各种课外辅导当然欢欣鼓舞,弹冠相庆。
其实,追根究底,是这个时代对人的要求高要求快要求强,而我们,谁也不想被时代抛弃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