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刚离开yh学校时,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开个咖啡馆。张美女懂我也特别支持我,在她的引荐下,认识了某个咖啡店的美女老板金。那段时间几乎有时间就往咖啡馆跑,听咖啡的故事,品每一款咖啡,教我做咖啡,也和我讲了咖啡店的生意经……综合考虑后,放弃了开咖啡店的想法。
咖啡店没能开成,可是对于咖啡的眷恋依旧不减,在生活中依旧喝咖啡,喜欢闻那咖啡的香气,和朋友小聚第二站也会去咖啡厅坐坐。前两年开辅导班时,闲暇之余也会带我的学生们去咖啡店做体验课,让孩子们学习咖啡文化,孩子们在做咖啡时那么认真专注,而且在做咖啡时,也想到要给妈妈带回去品尝一下。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做着尝试、体验,并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
咖啡情怀一直陪伴我到今天,不管走到哪里,方便时都会带着我的咖啡法压壶。同事们每次回到办公室闻到咖啡的香气,都会面带笑容地看向我,说:“哇!好香啊!我也想喝……”
一直想给同事们做一下咖啡拿铁,可是在家演示了好多次,也看了抖音,总是感觉不理想……同事充满期待,我自己也特别想做一下试试,这个没有完成的事情一直记在心里,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蔡加尼克效应。(在我的日记里,提过好几次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终于万事俱备(材料准备齐全),我在午休时间给同事们做了咖啡拿铁——我的处女作:先手冲咖啡,再用法压壶打发奶泡,依次倒入杯中,再用巧克力酱点缀了一下。(给同事们做的没有拍照)

刚好有老师来给我修电脑,那位老师说感觉我做咖啡的过程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如心理咨询或者社会心理服务一样,我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了解到大家觉得远离自己生活但是又和我们生活有关的东西。
泡咖啡的过程中,有同事问到卡布奇诺、拿铁和摩卡有什么不同,我去查了一下资料,分享给大家:
1、从制作上讲,三种咖啡的调配比例不同。
拿铁、摩卡、卡布奇诺三种咖啡的制作上都有使用浓缩咖啡和牛奶。最大的区别就是比例的不同了。
拿铁与卡布的比例区别
(1) 拿铁的制作上一份意式浓缩咖啡混合三份热牛奶,也就是浓缩咖啡与牛奶的比例为1:3,拿铁上面会有少量的奶泡。
(2) 卡布奇诺,卡布奇诺在制作上比拿铁要求高很多,卡布奇诺制作要求奶泡牛奶浓缩咖啡的比例为1:1:1,所以打奶泡就是很重要的,练习把奶泡打好,制作一杯卡布奇诺就简单很多了。
(3) 摩卡在材料上要比卡布奇诺和拿铁复杂一点,有巧克力酱、牛奶、鲜奶油、浓缩咖啡。

2、从口感上讲,三种主要口感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
(1) 拿铁咖啡的奶味更重,主要是体现牛奶与咖啡的融合口感。
(2) 卡布奇诺更重奶泡的细腻口感,与咖啡交融后咖啡味、牛奶味以及黏蜜浓稠的奶泡复合口味,层次感较好。
(3) 而摩卡咖啡因为有了鲜奶油和巧克力的加入,层次感更突出,奶油质感和巧克力、咖啡的复合口感,提升整杯咖啡入口的丰富度! 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味觉上都与其他调配咖啡有明显的区别!

每一个爱好咖啡的人,或轻或重,都会有种情结在召唤。
一杯咖啡,一本书,淡化着时间。
咖啡与中国的茶,其实很接近,一杯咖啡或是一杯好茶,喝半杯,加满水,再喝,再加满水,再喝,再加满水……最后就只剩下清淡。
我想,这就是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