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活着》,第一感觉是淡,第二感觉便是沉重。很显见的余华的文风,在看似平淡甚至毫无任何励志的、抒情的、写景的、绘人的经典名句的文章里,蕴含着刺痛人心的悲剧气息。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悲剧的一生——他原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输光了家业后,父亲被气死,洗心革面之时,却又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重病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含辛茹苦的拉扯大两个儿女。团聚后迎来短暂的幸福,然而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因为各种原因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然而这种悲剧,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福贵是作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底层民众的代表被塑造出来的,这也恰恰是整本书最让我揪心的一点,让我深刻而又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些年被加在底层民众们身上的重担,让我想起《南渡北归》中写到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余华和岳南都没有用什么华丽生动的表述,却将不同人在同样背景下的艰难、痛苦以及悲伤、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几度放下书,不忍心看下去。
如果一个人的整个一生,都承受着这样的沉重,要如何抗争?要怎么才能活着?
福贵也许给了我们答案,余华也许也给了我们答案。
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在福贵心里,他的家庭是最好的家庭,所以他给他的牛取名为“福贵”,并告诉它还有几头叫“家珍”、“凤霞”、“有庆”、“二喜”的牛在它看不见的地方默默陪伴着它,所以他从不抱怨自己悲惨的人生,只是安安静静讲述自己的故事,尽管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着他,在田间唱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歌。
我不想说看完这本书带给我多大的启发,也不想写些面对无尽的生活悲剧要乐观要坚强的无关痛痒的文字。我只感受到了千百年来同样遭受着苦难的中国底层民众的顽强和韧劲,对于他们来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算什么,野菜窝头土炕头也不算什么,只要活着,只要生命还在,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有人曾经说过,中国的民众是最容易满足的民众,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一亩薄田,一口热菜,就能安安稳稳地生存下去。虽然这种心态,偶尔也让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不过,那种百折不挠的韧劲和勇气,那种永远不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心情,大概没有谁能比得上那些在土地里挣扎了一辈子的人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