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宫人纪氏。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在位时。勤于政事,广开言路,重用贤臣。兴修水利, 重视司法,曾组织编纂《大典》,修订《问刑条例》等,开创弘治中兴。
01、童年坎坷,九死一生
朱佑樘母亲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大藤峡起义平息后,纪氏被俘入宫中。
纪氏为人“警敏”,且“通文字”,被选送内书堂学习,然后被派充内廷书室看护藏书。
明宪宗朱见深常到书室看书,见纪氏美貌聪敏,对纪氏很满意,就留宿了一夜。
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
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女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纪氏肚内长了瘤子,不是怀孕。
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怀胎十月,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
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在了柴房,每日用米粉哺养。
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
朱祐樘一直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柴房里,吃百家饭长到六岁,他聪明乖巧,非常惹人喜爱。
后来张敏成为宪宗的侍从,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
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宫人去接皇子。
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己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当天宪宗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
但随后,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关系。
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某天,万贵妃说她买了一批珍贵的食物,邀请朱佑樘到她那里品尝。朱佑樘临行前,周太后千叮咛万嘱咐:“你千万不要吃她给你的东西。”
02、受正规教育,勤奋好学,有礼貌
1478年二月,九岁的朱祐樘出阁讲学,由“太常少卿王献等入侍,学士彭华等充当讲读官,阁臣万安、刘珝、刘吉董督”。
朱祐樘是个很聪明好学的学生,“圣性聪颖”,背诵所讲过的书,未曾有错误。听讲时,能做到专心注目,“不移视听”。
他还很讲求礼貌,讲官误读了字时,并不加指责,只是不跟着读而已,待讲官改读以后方才应接。
每次讲完课,朱祐樘总是对讲官说:“先生吃茶。”左右官员认为,以太子身份,不必如此,但他依然如故。
1482年十二月,宪宗主持制定了《文华大训》,让讲官读授给太子。
每逢讲此书时,朱祐樘必定令左右撤案,离开座位立听,听罢又才复坐。
03、覃吉朝夕相伴,使他通晓史书,知礼节
在朱祐樘成长的过程中,为人温雅诚笃、知大体又通晓书史的司礼,太监覃吉起了较好的作用。
覃吉朝夕相伴,向朱祐樘口授四书,谈论古今政典、天下民情以及农桑军务等等。
有一次,朱祐樘偶然与内侍一道诵佛经,听见覃吉来了,赶快放下换成《孝经》。
其实覃吉已经知道了,却明知故问:“太子在诵佛经吗?”朱祐樘答道:“没有,是《孝经》。”
覃吉说:“很好,佛书荒诞不可信。”覃吉虽然身为宦官,却叮咛朱祐樘要防止宦官擅权。他说:“奴才老了,没有什么奢望,愿他日天下有贤主!
04、即位初,广开言路,勤政爱民,
1487年八月十三日,宪宗身体不适。十七日,朱祐樘开始在文华殿“摄事”。二十二日,宪宗驾崩。
九月初六日,朱祐樘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然而宪宗留给18岁朱祐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让明朝得到了中兴。
朱祐樘以人为本,他将四品以上官员名单贴在宫内文华殿壁墙上,平时熟记,做到心中有数,意在掌握官员动态,不受蒙蔽。
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
朱祐樘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每天的早晚朝之外,还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称为“平台召见”的朝参新方式。
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他还恢复早已废弃的晚朝制度,他常披阅奏章到很晚,从来不允许太监代批奏章。
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
有时身体状况不佳,便自我顺养,以求调和。据说他有一首诗,常于病中自诵: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若病时身亦病,心生元是病生时。
05、清除佛道之人,罢免奸诈小人
由于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朱祐樘诏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
朱祐樘为将前朝的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一律革除,处死曾经妖僧继晓,使文武百官相庆。
他对前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的弟弟万喜等人,毫不手软地做了处理。
将内阁首辅万安罢官,将梁芳下狱,将李孜省流放,同时,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余人。
06、重用贤臣,朝中多君子
1487年十月,在朝臣及司礼监太监怀恩的共同举荐下,朱祐樘起用以刚直敢谏闻名的资深大臣王恕为吏部尚书,掌管铨政,这使得朝廷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1488年初,嘉兴百户陈辅在盗贩私盐事发被革职后,纠集亡命无赖,攻陷府城,开狱放囚,大肆劫掠,又逃入太湖,知府徐霖逾墙而逃。
案件发生后,朱祐樘命彭韶、李嗣分别清理浙江、两淮盐政,二人严责地方,变更盐法,稳定了社会秩序。
数月后,四川发生大饥荒,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与成化间啸聚山林的野王刚等乘机起事。
朱祐樘又任用四川巡抚谢士元、郧阳巡抚戴珊合力镇压,一举肃清起义分子,维护了地方治安。
他制定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提拔选调官员以政绩为主。在吏部、刑部供职的王恕、彭韶、何乔新均以刚正闻名,号称“三大老”。
其余尚书耿裕、倪岳、马文升、刘大夏、闵珪、戴珊等均称贤臣。史称“(弘治)朝多君子,殆比隆开元、庆历盛时矣”。
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
朱祐樘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
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了。
07、轻徭薄赋,兴修水利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
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他还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老百姓安居乐业。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
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朱祐樘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五万人修治。
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运河与苏、松水利的治理关系到防止沿河郡县灾害、南粮北调的运输和财赋重地的生产。
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这个时期在生产与人口增殖上表现出了稳定繁荣。国家赋税收入,自景泰、天顺、成化以来的二千五百万至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中叶赋入高峰。
08、重用马文升,收复哈密,打败鞑靼
朱祐樘重视军事,极力维护国家统一。他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
羽奴思统治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对新疆实行控制。
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
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
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
他爱护武将,如马文升在兵部尚书任上,一次就罢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朱祐樘坚定地支持马文升整军,甚至还特地派一些大内侍卫保护马文升。
他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团营军士。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反复多次入侵,均进行有效打击,使其败走。
09、一夫一妻,伉俪情深
朱佑樘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实在不易。
朱佑樘童年坎坷的经历,让他对后宫妇人为争宠而造成的血雨腥风战战兢兢,深恶痛绝。
他这种切肤之痛,成为他不愿有过多嫔妃的一个重要原因。
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是少年夫妻,也是患难之交。张皇后直接从太子妃升职为皇后。
张皇后也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人,活泼开朗,行事果断,对于性格阴郁而内向的皇帝很有吸引力,她知道朱佑樘的经历,对他格外体贴珍惜。
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
有一天张皇后身体不适,朱佑樘一直在床前伺候,端水喂药,惊呆了一众宫女。
10、宠幸李广,疏于朝政
幼年的遭遇导致朱佑樘弱不禁风,拥有一副好身体,甚至长生不老,成了朱佑樘中期的追求,一些狡诈之徒再次趁此时机进入朝堂。
太监李广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他靠着画符咒和祭祀蛊惑朱佑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把朱佑樘引领的节约之风破坏,带领国民由俭入奢。
李广得了皇帝的宠爱,开始霸占农田,垄断贩盐,大臣叶绅等人纷纷上奏弹劾,朱佑樘却置若罔闻。
1495年起,朱祐樘视朝逐渐稀少,尤其游宴及崇道烧炼的行为最频繁。
这一年的二月间,内阁首辅徐溥等人送上了一份言辞极厉的奏疏,希望朱祐樘恢复勤政的传统,以多接触儒臣而远离内侍。
与这份奏疏几乎同时,侍讲王鏊在侍讲经筵时,也有针对地讲到了“(周)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之事。
这对于朱祐樘是颇有触动的,他为此召来李广,训诫道:“今日讲官所指,盖为若辈,好为之。”并且罢去游宴。
1498年,太康公主患水痘病死,随后清宁宫发生火灾,周太皇太后将其归罪于李广劝朱祐樘建毓秀亭于万岁山的建议,李广畏罪自杀。
朱祐樘怀疑李广藏有异书,派使臣到他家中去找,得到了一本登记官员行贿的簿子献上。
上面多有文武大臣的名字,写着馈送黄白米各有千百石的数字。朱祐樘惊异道:“李广能吃多少东西?就接受这么多米。”
左右侍从说:“这不过是隐语罢了。黄米指的是黄金,白米指的是白银。”朱祐樘大怒,命令司法部门追究治罪。
那些交结李广的官员,前去寿宁侯张鹤龄处请求帮忙解脱,才压住此事。
11、反思,再次勤政
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
此年三月,在一次经筵日讲之后,朱祐樘在文华殿又召见了阁臣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四人。
朱祐樘命太监取来题奏交给徐溥等,又分置笔砚和纸条。徐溥等人看过后,议定批文,向朱祐樘陈奏得允后,录写于纸进上。
朱祐樘再看,并朱祐樘再看,并亲自批写,有时改二三个字,有时删去二三句,随手而书。
遇到涉及事情较多的题奏,刘健有意取回细看:“此本事多,臣等将下,细看拟奏。”
这次皇帝与辅臣一同处理题奏,前后大半天时间,将主要的处理过后,朱祐樘指着案上余本道:
“此皆常行事,不过‘该衙门知道’耳。”众阁臣这才叩头告退。朱祐樘之举重振勤政之风,并得到了朝中正臣的称许。
1502年,刘大夏接替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从此以后,朱祐樘几乎事事都不能离开刘大夏了。
1503年以后,朱祐樘经常召内阁部院大臣于文华殿,或宝座后平台间咨访时事,有“慨然欲复”之志。
刘大夏、戴珊以及内阁诸臣等较为正直的朝臣围绕在朱祐樘身边,也使弘治后期政治显得十分谨严有度。
12、英年病逝,临终托孤
朱祐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大力整顿朝纲。
但朱佑樘的身体本来就差,第二阶段的高强度工作直接拖垮了他的身体。1505年四月二十九日起,他突感身体不适,到五月初六日已经病危。
他急召阁臣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朱祐樘抓着刘健的手道:“先生们辅导辛苦,朕都清楚。”
他又说:“东宫(朱厚照)聪明,但年纪尚小。先生们可常常请他出来读书,辅导他做个好人。”刘健等泪流满面,请他“宽心少虑”。随后,君臣交谈许久。
1505年6月8日,朱祐樘又召来朱厚照,告诫道:“朕不豫,皇帝给东宫做。(丧葬)礼仪都按先帝遗典进行,祭祀用素羞。
东宫务必要遵守祖宗成法,孝养两宫,进学修德,任用贤能,不得怠荒,永保贞吉。”
午刻,朱祐樘在乾清宫崩逝,年仅三十六岁,共在位十八年。同日,太子朱厚照即位,即明武宗。
六六月初七日,朱厚照为他上谥号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十月,葬于泰陵。
13、博学多才,兴趣广泛
朱祐樘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
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子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
朱佑樘对诗歌方面很感兴趣,他对于绘画、弹琴也很喜爱。他擅长绘画,宫中也有许多画师。
有一次,他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害怕言官们知道后没完地议论,对吴伟说:“赶快拿着回去,不要让酸子知道!”
朱佑樘幼年坎坷,却为人宽厚,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勤于政事,驱逐奸佞,起用正直练达之士,时称“朝多君子”。
他爱护百姓,屡禁宗室、勋戚侵占民田;又组织编纂《大明会典》,修订《问刑条例》,开创弘治中兴”,虽错用李广,但他勇于改过,重振朝纲,是千古明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