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只有一天假,实在不想来回奔波。于是给自己放了个假,拥有了一个上午的空闲时间,终于把《只要初心不忘》读完了。
这会儿什么感觉呢?想从头再重温一遍。
从序言到后记,字字句句,读起来都是如此亲切。
《一家教育专业报的十年突围之路》,序言的内容,我反复读了三遍,恍然间,仿佛又回到了2019年的7月、2019年的11月、2020年的元月 ……感觉刘总就站在面前,将时报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正如他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那次选修课上,在最具影响力人物的颁奖典礼上,在教育时报的新年大会上的倾诉一样。恍然间,仿佛又听到了刘总的询问:“您说对吗?裴老师。”
对--我忍不住点头--如影随形,冷暖共知。
虽相逢甚晚,但自从相遇后,我的目光就没再转移,时时牵挂,时时关注。在我心中,红衣少年早已成为亲人。
这一本《只要初心不忘》,是关于读书会的。
目录里有四个版块--《行走中的读书会》、《QQ里的读书会》、《报纸上的读书会》、《微信里的读书会》,一一读来,勾起了很多回忆。
行走中的读书会。
在2020教育时报新年大会的座谈会记录上,有我留下的只言片语。而我记得的,却是自己在会上的失态哽咽。
读书十年,你在哪里?
记得自己看到这个标题时的不屑一顾,记得真正了解大家十年读书拔节生长后的自责叹息,记得今年3月递交会员申请时的忐忑不安,记得上个月终于拥有会员编码时的欣喜若狂……
我在这里。
真的“在”吗?--我问自己。
一篇篇看下去,2019新年书会、2018新年书会、2017 、2016、2015、2011……周口、新乡、洛阳、漯河……直至,南阳。
去年3月,读书会在我们学校进行的线下活动,我却因为有其他任务,遗憾地错过现场。
可就是从那会儿起,我知道了有这么一个组织。当时的我因无知而羞涩,不敢奢求会长拉我进群,于是在QQ里输入了“河南教师读书会”,轻轻叩门。
于是,我开始了默默关注。
于是,在新年大会座谈会上,一时激动口出狂言:“我也要申请领读!”
于是,有了今年六月QQ上的读书分享的--《驯兔记》。
当时的确是一时冲动口出狂言,所以当梁老师在3月份提醒我要记得自己承诺的时候,我瞬间就慌了。
在领读书目的选择上,我就纠结了很久。这两年阅读数最多的书籍,当然是班级管理类的。然而,不要说“啃读”了,连“细读”都算不上,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读书状态,怎能担起领读的大任呢?
我试探地问梁老师:可不可以读童话?得到肯定答复之后,选择了这则中篇童话。
在导读题目的选择上,我反复斟酌了半个月的时间,又请一位发小和我进行研讨,最终敲定题目。然而,在准备分享文稿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设置的第3个问题太虚了,自己都不知该如何解答。然后,又开始了四处请教。
所幸,大家对新人大多比较宽容,分享那晚,捧场的人甚多。我也算磕磕碰碰的完成了任务。
然而至今我都不敢再申请下一次领读,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不能再轻易献丑。
QQ里的读书会。一篇篇,都是真知灼见。就连标题也如此用心--《小人物身上也闪耀人性光芒》--这是“布客说”中徐老师分享《鼠疫》的那期。
在那次分享后的交流中,有轻度抑郁症状的我,经不起女儿的怂恿,又无知无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所幸大家始终比较宽容,容忍了我的胡言乱语。细心的徐老师还在分享后发短信慰问我,向我传授排除抑郁的方法。
报纸上的读书会。
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孔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是会员们灵魂相交的故人。
对教育专家的著作进行深度阅读,围绕教育热点话题进行深刻思考,或者对一本书进行多维解读,对社会的现象进行理性反思……原来,在过去的十年,我错过了这么多的精彩。
还好,书上都记录着。
微信里的读书会。
通过公众号签售活动,我获赠四本书,比如《真陪伴,正成长》;但通过签售活动的推荐,我又购买了很多的书,比如最近正在看的《儿童作文与实话实说》;通过推荐,我也关注了很多人,比如常作印老师、祖庆老师;通过推荐,我了解了更多学校的文化,比如洛阳华洋国际学校、郑州加斯顿小学……传递阅读之美,见证彼此成长。
《十年板凳冷,微光如燃灯》。
后记没有写作者,我默认为代会长。
应该是他吧,总是面带微笑的他,眼神中总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他,总是给人一种沉静力量的他。
教书人首先是个读书人。
我从来不否认自己是读书人,爱读书是我打小就有的习惯。
可在遇到读书会之前,我的读,只是漫无目的的随意阅读,是独守青灯的孤芳自赏。
而今的阅读,被赋予更多的含义。
群体阅读,类似于冬夜的围炉夜话。
微斯人,吾谁与归?
闲敲棋子落灯花。
云中谁寄锦书来?
晚来天欲雪,欲饮一杯无?
希望能在交流中实现共鸣,在研讨中寻觅问题解决的方法。
未来,在哪一本书中,我们能隔空照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