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有一个习惯,估计是和一个观念挂钩的。那就是我如果开始阅读了,心里面总希望要读完某几章,至少一章也行,怎么说不能半途而废吧。
我对这个观念的解释是,一章有一章相对完整的故事,作者要讲的意思也在一章里面差不多告一个段落。因此至少一章要读完吧。
就这么的,我每次阅读都会习惯性地看看一章到底有多少页,看完才会又从开头阅读。
这么做的结果有那么几个:
如果看到页数不多,心情自然就会轻松很多,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个心情轻松不轻松的解释不通。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那看书还有什么意思,又不是上学,被迫看自己不喜欢的。自己买来的书还会不喜欢吗?
如果页数多,心情就会沉重一些。就算是那本书是非常流行的小说、自己也很喜欢的题材,依然会有那么一瞬间会这样。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再有趣的内容这么一影响,阅读起来都有那么一点心理阻碍,不多,就是别扭。
如果页数多,内容还不好理解,特别是非虚构类的书籍,那么心理压力就会尤其大。这个时候,我真搞不明白,分明是自己喜欢的书,非要搞的像啃一本和自己有仇的书一样,还没看多少就心累了。
然后,这些个结果直接影响后面的进度。要不怎么说我看书慢,敢情是这个原因啊。
记得我看了一套书,就是那个电影《猫妖传》的原著小说,有四本,我整整花了三个月才看完。其中有那么一个多月,我就完全没有碰那套书。等我再翻开想接着看的时候,一边翻还要一边回忆,想一个多月前看的情节,生怕断了影响后面内容的理解。
有时候,情节真的断了,回忆不起来了,还要翻原来的再找找,感觉接上了,才会安心继续。完全就是浪费精力和时间,最后书是看完了,里面的东西在脑子里也断断续续的,反正不完整。
虽然说,看书没有必要逼迫自己一定要在限定时间内看完,兴之所至就看,没了兴致就放下。但人为把兴致搞坏了,从而把阅读这个事情搞得亚历山大,和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就不太好了。
最近又在缓慢地磨蹭一本书,那个不太好的习惯又起了一点作用。我翻开看看,页数多了,里面的内容深有感触,可到了一章结束,马上就没了兴致,意犹未尽之感是有,却心里别扭,不得不放下来。这一天都没有再碰过这本书,第二天又拿起来翻翻,看到一章依然页数多,这回更绝,看了几页,书翻开,反过来放着,去做其他事,等我晚上要睡觉了,才想起来还有没看完的。
至于那更早的一本书,我刚看了一半,还是好几天积累的结果,束之高阁了。每次坐在书桌面前,那本书就放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完全想不起来拿过来,要么就是完全没那个欲望结束它。
还没有开始就想好了结果,想好了困难,那么还有开始的动力吗?就算是开始了,举步维艰,早早放弃,要么就是拖延症犯,总也结束不了。放着不管,后面感兴趣的,希望开始的越来越多,前面的不结束,负罪感阻碍了后面的,这个习惯不好。
网友评论